8月份要經歷立秋、處暑兩個節氣,天氣由熱轉涼。節氣交換過程中,天氣變化頻繁,高溫、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天氣交替發生,使得池塘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極大地增加了養殖風險。加上蟹農在管理上跟不上,就會引起河蟹上岸、發病甚至“暴塘”,導致養殖功虧一簣。8月份也是河蟹五殼蛻殼高峰期,這個時候的池塘環境好壞直接關系到河蟹上市規格和品質,也直接關系到河蟹的產量和蟹農的收入。因此,加強最后時段的河蟹蛻殼與育肥期管理至關重要。
1.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季節轉換時期災害性天氣的池塘管理

利用水花生遮陽降溫,加強水體增氧
8月上中旬,高溫可能仍然持續。這一時期,要突出抓好降溫和增氧兩個關鍵。實踐證明,設置人工浮床,補放水花生、水葫蘆、空心菜,是有效的降溫方式。“光水塘”可設置的人工浮床30%左右;水草覆蓋率不足30%的,可設置人工浮床10%~20%;水草不足50%的人工浮床應控制在10%以內。高溫期,由于水位加深,加上伊樂藻被青苔包裹作熱沉底,池塘底層缺氧嚴重,底質發臭,硫化物和亞硝酸鹽超標。因此,在及時撈除腐敗的伊樂藻和青苔的同時,應強化改底,強化增氧。隨著夏秋季節轉換,8月份的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容易引起池塘上下水層出現強對流和倒藻現象,并伴隨池塘極度缺氧現象,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發生“暴塘”案例,影響極為慘重。為此,蟹農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預判,通過提前增氧和潑灑維生素等做好應激處理。同時當天停止投喂,加強巡塘,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2.密切關注池塘環境變化,加強水質和底質管理

池塘底部過多的淤泥
水質方面,重點是抑制藍藻暴發,穩定藻相、菌相和pH值。不建議使用藍藻藥殺藻,因為這段時間池塘環境已經十分脆弱,加上河蟹正處于免疫力衰減和最后一期蛻殼的疊加期,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藥害事故。實踐證明,藍藻不死,河蟹一般不會出現藻藍素中毒現象。可通過勤換水或降低喂食量、清洗冰魚、降pH值、補充有益菌、補充有益藻種等組合方式抑制藍藻暴發。由于這段時間池塘環境脆弱,應勤加注新鮮水,勤使用推水循環裝置和微孔管道增氧,保持水質良好。勤使用強氧化型底改改底除臭。
3.密切關注河蟹吃食情況,加強投喂管理

伊樂藻漂浮在水面
觀察發現,河蟹發病大多是“吃”出來的。如長期投喂腐爛變質的冰魚、機械呆板的定量定時定點投喂、平時不注重藥餌預防,都會引起河蟹發病。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天氣情況和巡塘觀察河蟹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投喂時間、投喂頻次和投喂數量。一般持續高溫天氣,應減少喂食量或喂一天停一天,杜絕剩餌。河蟹夜間非正常上岸,改晚上投喂為早上投喂,保持餌料新鮮。臺風暴雨天氣當天停喂,河蟹蛻殼高峰期少喂,蛻殼高峰期結束后強化喂。冰魚做到每天清洗,定期拌和大蒜預防蟹病。河蟹發病停喂冰魚改配合飼料和植物性飼料,并拌和大蒜和維生素調節腸胃,保肝護肝(發病初期有效,嚴重發病無明顯效果)。改沿蟹溝定點投喂為板田滿塘投喂,減少蟹溝的環境壓力,減少河蟹相互間爭搶烈度。加強河蟹育肥期管理,巡塘發現河蟹有零星蛻殼時,適時潑灑蟹用多維、殼聚糖、葡萄糖離子鈣等營養物質,補充能量,促進河蟹快速蛻殼和硬殼。河蟹蛻殼期間,要保持池塘環境安靜,盡量減少人為在池塘中的作業時間,做好驅鳥工作,保持餌料充足、營養豐富全面和適口性,減少非正常傷亡和殘次率。
4.密切關注河蟹發病情況,加強預防管理

扁擔草被夾斷漂浮在水面
河蟹發病是有征兆的,如河蟹大量破壞水草卻不吃食,說明河蟹可能患上了腸道性疾病,要及時通過外用消毒劑和內服大蒜或抗生素處理;如河蟹夜間在池塘邊活動的時候,用螯足不停地在附肢或甲殼上夾“毛”,可能患上了纖毛蟲,可選擇晴天上午用硫酸鋅粉或三氯異氰脲酸處理,但要避開河蟹蛻殼高峰期;如河蟹口吐黃水或綠水,腸道無食水腫,肝絲變粗或萎縮,肝臟發白或糊化,可能感染了病毒性疾病,幾乎難以治愈。這種病開始以死大蟹為主,慢慢死到小蟹,用化學消毒劑處理可能加大死亡數量和死亡速度。因此,不建議使用化學消毒劑處理,建議停喂冰魚,提前上市,降低經濟損失。
作者:安徽當涂縣大隴鎮農業服務中心嚴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