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期大閘蟹養殖管理的四個注意點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作者:泰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錢華 
 
進入七月,“三伏”高溫季節來臨,據氣象部門預測,江蘇螃蟹養殖區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高于35℃的高溫天氣將出現在中旬到8中旬。河蟹養殖已處于關鍵時期,水體中各種生物因子對環境的適應性差異明顯,水體環境變化快,各類水草生長情況也不同,營養鹽類反應速度加快,蟹池中的魚、蝦、蟹生長各有特點。因此,蟹池管理工作又有新要求、新特點。主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餌料投喂
至七月份蟹塘一般畝蟹、蝦、魚存塘量達70斤以上,因此按餌料投喂量8—10%計算,每畝投餌量應在5—7斤。在高溫時期,餌料組成進行調整,由前期以動物性小魚餌料為主,改變為動植物餌料各占50%,餌料投喂應做到勤觀察,餌料投入蟹池中應在4—6小時左右吃完,過多的餌料投喂將導致水質惡化。如有剩餌,應分析具體情況是天氣原因還是水質原因;如水體混濁或水草被大量夾食,可能餌料投喂不足,應增加投喂量。建議高溫期間小魚的投喂量控制在3斤/畝左右,有利于改善水環境。
二、水質管理
進入七月,蟹塘水質水位應調控在平均水深70cm以上,至7月下旬應加至最高水位,水質調節中要做到勤加水,2—3天可加水一次,水質應保持清淡活爽,水質透明度應保持在35cm以上。高溫期間,蟹塘常存在底層水質敗壞,水體分層,深溝內水質惡化,局部水草叢中水質不好,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因此,除經常加水換水調節水質外,應勤用底質改良劑與微生物制劑,并要對水體進行解毒,改良蟹池的底質與水質,10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蟹塘水體環境狀況較差,7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
  三、池塘環境改善
七月份,伊樂藻生長受到抑制,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仍處于生長旺盛期,為河蟹生長、蛻殼營造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并起到了凈化水質、水體降溫,增加水體溶氧等有效作用,因此,對蟹池內水草要保護好,如發現水草被大量夾食或水體渾濁應及時采取措施,如投放補充適量的螺螄,增加餌投喂等。要做到勤觀察、勤處理,對漂浮的水面的水草要及時撈除,對深溝底還沒有清除的伊樂藻要逐步清除,保持蟹塘的清潔衛生,防止水草腐爛敗壞底質與水質而引發池塘環境突變惡化。
    四、病害防治
在病害防治方面,應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此階段應勤用底質改良劑與微生物制劑,通過使用微生態制劑,大量繁殖水體中有益微生物,成為養殖水環境中微生物系統中的優勢種群,通過其代謝來改善水質,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目前可在餌料中加服內服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添加劑,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在第四次蛻殼基本結束后,池塘中的礦物質元素、營養鹽類、維生素被河蟹大量吸收利用,為了保證池塘中河蟹的健康生長和確保河蟹的第五次蛻殼順利進行,建議廣大養殖戶全塘潑灑多維等營養添加劑1—2次,另外有些前期殺蟲消毒不徹底的蟹塘可選擇雨過天晴,水溫不高而螃蟹無批量傷亡整體活力較強的時機進行一次殺纖毛蟲藥物與低劑量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潑灑量控制在每米水深每畝5公斤左右,確保高溫季節河蟹體表與鰓上沒有大量寄生蟲及水體水質清爽良好,目前病害防治工作應結合餌料優化投喂,環境改良等工作進行,切實做到生態防病,健康養殖。
上一篇:高溫季節殺滅藍藻后引起河蟹不適的解決方法 下一篇:湖泊圍網河蟹養殖技術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