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科技入戶典型經驗介紹:螃蟹生態養殖防病技術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螃蟹生態防病是通過活螺螄的投放,水草的栽種和保護,微生態制劑的合理使用、水質調節及必要的防病手段而達到河蟹疾病的綜合防控,通過螃蟹生態防病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養殖戶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塘口清整消毒
在11—12月份待存塘水產品銷售結束后及時清整修復蟹塘,清除溝內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徹底殺滅各種病原體,清塘藥物的選擇上,杜絕使用五氯酚鈉等違禁藥物,可選用茶粕、生石灰、漂白粉等。
二、優質扣蟹的投放
一般選用本地培育的扣蟹入池,規格80—200只/kg,要求規格整齊,無病無傷,活力強,放養一般在3月份結束,放養密度在400—600只/畝之間,苗種投放時可選用VC或苗復康浸泡后再投放池中,以增強投放蟹種的體質。
三、螺螄的合理投放
在1—8月份,都可向池中投放鮮活螺螄,有條件的可在板田上圍網,設專區培育水草及螺螄,投放量在300~600kg/畝,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分批次投放,在5月份之前建議投放螺螄不宜太多,一般以200斤/畝為宜,以免引起水質過瘦,及水中缺氧而引起河蟹第一、第二次脫殼時,發生頂殼現象。
四、水草的栽種和保護
俗話說蟹大小、看水草,水草栽種及保護的好壞;直接影響河蟹的生存環境及河蟹的出池規格,種好水草和保護好水草是生態防病技術的重要措施,目前,一般采取伊樂藻、輪葉黑藻和苦草三種水草混種,環溝前期主要栽伊樂藻以提供河蟹前期生長脫殼需要,3月底田塊一般以種苦草為主,條播種植輪葉黑藻及伊樂藻,使池中做到多品種水草共存,分布合理,水草占總蟹池面積的70%左右。
在養殖過程中,水草上容易附著污泥等異物,而影響水草光合作用,降低水草的分解有害物質的能力,一般采取適量施肥,及潑灑護草活水素等方法進行處理。
五、池塘的底質、水質、水位的調節
池塘底質、水質的調節和控制,貫穿河蟹養殖的整個過程,在水質控制上總體要求前期肥,中期清,后期爽。在養殖過程中水質的感觀要求,水色呈黃綠色,水質清亮,透明度在40cm左右,高溫期間,除掌握好水色,還要了解池塘的主要水質參數,要求溶解氧在5mg/L以上,PH7.5~8.5,氨氮<0.1mg/L,亞硝態氮<0.05mg/L,在養殖過程中,針對不同水質,不同的化驗指標,采取相應的水質調節方法。
1. 在水質調節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進行池塘換水,在換水時要一次性不能更換太多,以免引起河蟹的應急反應,一般一次性換水不超過10%,或補水2小時。
2. 定期潑灑生石灰,進行PH值調節。補充池中鈣源,一般一次性潑灑不超過10kg/畝·米。
3. 高溫期間,根據不同水質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常用微生物制劑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等。
①光合細菌宜掌握在水溫20℃以上時使用,低溫及陰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時,每立方米體用2~5g兌水后全池潑灑,水瘦時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細菌,這樣有利于保持光合細菌在水體中的活力和繁殖優勢,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體不利于光合細菌生長,應先潑灑少量生石灰乳,調節PH值為7以上后再使用光合細菌。
② 芽孢桿菌:當養殖水體底質環境惡化,藻相不佳時,應盡快使用芽孢桿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機物質,同時能將有機礦物質礦化生成有機鹽為單細胞藻類提供營養,單細胞藻類光合作用又為有機物氧化、微生物呼吸、水產動物的呼吸提供氧氣,循環往復,構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使池塘內藻相達到平衡。
使用芽孢桿菌時,活化工作作為必需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紅糖,浸泡4~5小時后即可潑灑,潑灑時應盡量采取增氧措施。
③硝化細菌:使用時不需經過活化處理不能用紅糖等來擴大培養,只需要簡單地用池水溶解潑灑即可。投放硝化細菌后,一般情況需4~5天才可見明顯效果,因此投放時間提前是解決這個矛盾的好方法。
硝化細菌不可與化學增氧劑如碳酸鈉或過氧化鈣同用,因為這些物質在水體中分解出氧化性較強的氧原子,會殺死硝化細菌,所以,先使用化學增氧劑1小時后,再使用硝化細菌。
④EM菌:為一類有效微生物菌群,是采用適當的比例和獨特的發酵工藝將篩選出來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養,形成復合微生物菌群,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復合培育而成。EM菌中的有益微生物經固氮、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分解、合成作用,使水中的有機物質形成營養元素,供自身及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同時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含量,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微生物制劑使用上,要做到預防為主,長期使用,一般微生物制劑使用后,天氣好時2~3天才開始發揮作用,7~10天效果最佳,因而運用微生物制劑調理水質,預防水質養殖細菌性疾病,一般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微生物制劑和最佳效應時期使用微生物制劑。
在進行水質調節的同時,不能忽視河蟹池池質的調節,常用底質改良劑定期進行底改,使底泥不發黑,不發臭。
水位調節總體要求“春淺、夏深、秋勤”。
六、餌料投喂
在河蟹養殖過程,要選用優質餌料進行投喂,應根據天氣、水溫、河蟹攝食情況進行增減,做到使河蟹吃飽、吃好,同時不宜投餌過多,而引起河蟹池底質、水質的惡化,并做到“兩頭精,中間青”。
七、防病、防缺氧
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注意池塘水質、環境的培養保證水體溶氧充足,這是防病的關鍵。用施肥來培育水質,用微生態制劑調節好水質,用改底藥物調節好底質,同時在上半年水溫18℃開始及下半年水溫25℃要消毒一次;對清塘不徹底的塘口,堅持常年定期消毒,通過生物、生態及藥物的綜合防治,有效防止河蟹病害發生.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