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南京市高淳縣河蟹養殖水體螺螄的畝均投放量近800斤左右,螺螄在養殖中不僅成為河蟹的優質天然餌料,同時也是調節水質的重要工具。但在生產實踐中,成蟹捕撈結束后,絕大多數池塘的螺螄剩余量大,在年底清塘中,存塘螺螄清淤泥白白浪費了,即消費了資源又損失了經濟。在我所服務的示范戶楊炳福的塘口,他實踐了一個清塘的小竅門,即能清除池底淤泥,又能保護螺類,現介紹如下:
一、緩放水
清塘開始時,放水要緩,特別是池水臨放到脫板面時,要保持24小時水位不變,目的是將螺螄緩緩“趕”至深水溝。在板面的水草豐厚處,人工清理出水和螺的出道,使螺類能順利進到深水溝中。
二、壓槽底
將水放到距深水溝底10-15cm時,找水泥船一條,船上站一人或放100公斤左右重物,在深水溝中央拖出一條槽底。槽底應盡量低于深水溝泥面20cm。
三、緩抽溝底水
緩慢將溝底水用泵抽出,留槽底水,這樣整池余螺基本被“趕”到了船壓過的糟底中,再次將船沿槽底輕壓一次,使螺螄壓入糟底淤泥中。
四、清淤泥
先將干涸的槽底兩邊淤泥清除,形成槽底兩條小溝(略低于糟底)。待壓入的螺螄出泥后,再將螺螄隨槽底水放入兩側的小溝中。如果螺螄不能一次性進入兩側溝中,可反復幾次加水,排水,使其大部分進入清好的兩側溝中。
最后,再將水排出,使壓過的槽底出水,將剩余的淤泥徹底清除。這樣即保住了螺螄,又將淤泥徹底清除了。
當然,該示范戶在施用此項技術中,塘口未進行消毒。如果要對塘口徹底重消毒,那就應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