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蟹

                無公害河蟹苗種的生產技術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引言

                    河蟹育苗包括親蟹、受精卵的胚胎、溞狀幼體、大眼幼體等的培育,對其?狀幼體的培育是河蟹育苗的主要工作。過去河蟹育苗主要以豐年蟲為主要餌料,育苗餌料成本很高。近兩年育苗廠家或多或少的使用其它餌料進行河蟹育苗,但效果不理想,存在不同程度的濫用漁藥、幼體質量差等問題。如何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控制病害、科學用藥、合理投餌、提高苗種產量質量?2003年作者在南通東朋水產品有限公司吉成河蟹育苗場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共培育四批河蟹大眼幼體,前兩批以孵化豐年蟲為蟹苗主要餌料,第三批苗以新鮮淡水橈足類為蟹苗主要餌料,第四批采用生態育苗,取得較好效果。現將生態育苗情況介紹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育苗設施

                    東西走向的塑料大棚育苗室,池號為101#~111#和201#~211#,每池均為45m3。另配有鍋爐、羅茨鼓風機、化驗室等,15 000m3一級土池蓄水池一個,一個二級土池蓄水池能蓄水5 000m3,室內101#、102#用于種蟹培育,110#、111#用于肥水(海洋單細胞藻類),另外備有輪蟲培養池3個,幼蟹培養池若干。

                    1.2 親蟹來源

                    親蟹購自太湖,屬大水體粗放式養殖。挑選無病害、無殘肢、活力好、健康的2齡長江水系河蟹,其規格雄蟹90~125g,雌蟹80~100g。

                    1.3 育苗池生態系統的建立

                    本次試驗用于河蟹生態育苗的主要藻種是盒形藻。將110#、111#用300×10-6濃度的漂白粉淋灑消毒后,用淡水將池子沖洗干凈。待氯味完全消失,于4月11日,將通過鏡檢有盒形藻的二級沉淀池的海水分別打入110#、111#,水深為50cm。水的比重為1.017,溫度為13℃,pH值為8.15。4月15日,110#、111#藻液池開始充氣、升溫、施肥,水溫升至16℃。所用的肥料為CO(NH2)2、KH2PO4、Na2SiO3、FeCl3以及海泥滲出液等,每天正常的施肥比例為N:P:Si:Fe=5:1:1:01,并適量施用海泥滲出液等。透明度降至30~40cm后,每池每日添加經過消毒、升溫等措施處理好的水10~15cm。5月30日藻液池水深均為100cm,水溫18℃,透明度20~30cm,比重1016。104#~109#、204#~209#分別進經過漂白粉消毒調好海水,各池水位60cm,充氣升溫并且每池接種5cm藻液。根據情況適當施肥,以保證布池后Z1有充足的餌料。此時育苗池生態系統初步建立。

                    1.4 生態育苗池的運行管理

                    5月2日開始布池,布池密度10萬~15萬/m3。布完池后的第一天,Z1每日每池投1~2枚蛋黃,用以補充和平衡幼體營養,Z1 12小時以后,每池投活輪蟲(本次試驗用的是褶皺臂尾輪蟲)2kg,Z1經過25天轉變為Z2,變態整齊。每日每池每一百萬只Z2幼體投輪蟲3kg。在Z3以后根據情況分池,且每日每池每一百萬只Z3幼體投輪蟲3kg。Z4換水10%~30%,每日每池每一百萬只Z4幼體投輪蟲6kg。 Z5換水20%~40%,換水后每日每池每一百萬只Z5幼體投輪蟲10kg,Z5第二天投少量小鹵蟲幼體、淡水橈足類,整個?狀幼體培育階段,不需向池內施藥;Z1、Z2、Z3育苗池以30~40cm透明度為好,Z3以后藻類濃度以鏡檢判斷是否適宜,如肥水不足,可以緩緩向育苗池添加藻液,最好是上午8:00~10:00,或在光線充足時添加;始終保持苗池有一定的藻類濃度和輪蟲密度。經過以上的管理,Z5變大眼幼體很整齊,而且變態率高,苗的活力好,以后的大眼幼體很好培養管理。

                    2 結果

                    2.1 5月2日,在450m3水體內,231只抱卵蟹排幼6 500萬,出池大眼幼體216kg,計3 240萬尾。

                    2.2 大眼幼體出池經培育,幼蟹回捕率高。吉成育苗場將該批510萬尾大眼幼體放入自己的幼蟹池培養,經過20天的精心管理,培育出8 000只/kg的幼蟹200余kg,幼蟹回捕率30%以上。

                    3 分析討論

                    3.1 生態系統的建立維持

                生態育苗關鍵是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使藻類、輪蟲及河蟹細體各階段共存并達到一個動態平衡,而維持這個生態系統。首先要培養出適口、充足的餌料——藻類。藻類的種類很多,作者認為,綠藻類、硅藻類、金藻類的絕大多數單細胞藻類均可做生態育苗的藻種。育苗選用的藻種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其一,藻類適應的生態環境要與河蟹?狀幼體的環境相適應。其二,藻類必須是蟹苗?狀幼體的良好餌料。其三,保證輪蟲也能攝食消化這種藻類。要培養好藻類肥水,必須要知道該藻的習性;且接種時間控制在藻類指數生長期內;水體中的藻類須達到一定的密度,以利于后面的接種培養。維持生態系統就要使輪蟲、?狀幼體、藻類等平衡地共存于同一水體內。高密度工廠化育苗,?狀幼體對輪蟲、藻類需求量非常大,因此要及時向育苗池添加藻液和輪蟲。為了保持水質環境的穩定,這種育苗方式換水時不宜大排大灌。

                    3.2 生態育苗的防病作用

                    單細胞藻類與其共生細菌,能夠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生長;同時有些菌類能將小顆粒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類供藻類生長吸收。輪蟲能食用水中大顆粒的有機物質,如糞便等。而對河蟹幼體危害最大的固著生物如絲狀菌、聚縮蟲等,由于缺少它們賴以生存的有機物質而難以大量生存。河蟹蚤狀幼體由于一直捕捉活的輪蟲,其活力相當好,即使水中有少量附著生物也很難附到苗身上,該批苗未發現有任何病蟲害的侵襲,苗體健壯,活力好。

                    3.3 不同的育苗方式其效果比較

                    前兩批以孵化豐年蟲為蟹苗主要餌料,1 500m3培育大眼幼體370kg。出苗量為025kg/m3,育苗餌料成本752元/kg,規格15萬只/kg。第三批苗以新鮮淡水橈足類為蟹苗主要餌料,495m3水體出苗110kg,出苗量為022kg/m3,規格44萬只/kg,育苗餌料成本510元/kg。第四批河蟹生態育苗,在450m3水體內,出池大眼幼體216kg,出苗量為0.48kg/m3,規格15萬只/kg,育苗餌料成本131元/kg。8000尾/kg幼蟹回捕率30%以上。從中可以看出,出池大眼幼體與完全投豐年蟲所培育出的大眼幼體,其規格相差無幾(15萬/kg),作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整個育苗水溫沒有超過22℃(河蟹育苗一般最高水溫26℃),水溫低既保證了低溫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同時低溫下?狀幼體能耗小,物質積累多;其二,由于水質好、病害少,蟹苗用于抵抗外界而消耗的能量少;其三,輪蟲和藻類均為活餌料,這樣河蟹?狀幼體能吸收到更多的生物活性餌料而快速生長。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