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成蟹養殖幾大誤區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誤區一:池塘不消毒
    清塘是養好蟹的主要措施,因為每年養殖后的池塘底部沉淀了很厚的有機質及黑色污泥等有毒物質。來年養殖時,易污染池中的水質。池底有害菌、病毒及寄生蟲較多,特別是感染過"抖抖病"的池塘更要清塘消毒。池中有很多大型的敵害幼蟲及卵在泥土中越冬,如不除之,來年會影響河蟹生長。具體清塘可用華諾威"清塘靈"(水劑或粉劑),對蟹無害。
    誤區二:盲目擴大放養量
    有些養殖戶認為放苗多產量就會高,高產就能高效益。這種方法很不科學,會導致疾病增多、餌料增加、人力增多,而日產品質量不佳,幾元/500克還賣不出去。相反,講科學的養殖戶,不盲目擴大放養量,上市后幾十元/500克還不賣。所以要控制放養量,如:不超過80畝水面的塘,每畝放扣蟹種400~600只;3~10畝水畫的塘每畝放養500~600只;超過100畝水面的粗養塘或圍網,每畝放養300~350只。
    誤區三:餌料搭配不科學
    有些養殖戶投喂河蟹的餌料,采取單一配方,如蠶豆、小麥、小魚等,導致河蟹不是早熟就是病死。科學的餌料搭配方法是:池中水草占2/5~3/5,早期精、中期粗、后期"精+粗"。河蟹快成熟時,白天投60%的餌料,晚上投40%,適當添加淀粉、糖份多的餌料,如麥芽、南瓜、甘薯、馬鈴薯等,促肥后,不宜再多投高檔餌料。當然合理的配合飼料更佳。
    誤區四:光治病不防病
    有些養殖戶,平時不注意疾病防治,等到蟹大批發病死亡,心才慌,不僅一時不能治好,而且花費大。科學的做法是防重于治,一旦發現有不正常現象,應立即治療。正常情況下,每個月的河蟹死亡率在3%~5%,如超過了就要有所警覺。平時預防,可使用華諾威"根蓮解毒散"、"菌立清"、"新溴"等。
    誤區五:不講究品種,只求價格便宜
    養殖戶應以本地水源培育的長江中華絨螯蟹等優良品種為主,不能一味貪求價格便宜的品種。
上一篇:義興村的蟹種培育經 下一篇:螃蟹微利時期獲得高效益應解決的幾個問題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