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工廠化人工育苗是我省沿海地區眾多海水育苗室多年來主要生產項目之一,曾產生過顯著的經濟效益。筆者今年在黃驊興盛育苗場指導河蟹育苗技術期間,800余立方水體出苗近400kg,最高單產0.7kg/立方米。所采取的幾項技術簡要介紹如下。
    1 輪蟲做為蚤狀工期幼體的主要餌料
    傳統的蚤狀工期培育方法在育苗室進水、施肥、接種單細胞藻類的基礎上,主要投喂螺旋藻粉、蛋黃、酵母等餌料。筆者今年在蚤狀工期幼體孵出的當天晚上投喂上述餌料,第二天白天則開始投喂活體輪蟲或質量較好的冷凍輪蟲,效果良好。主要有以下特點:
1.1 變態快 
蚤狀工期全程投喂螺旋藻粉等代用餌料時,蚤狀工期變態為蚤狀ⅱ期約需3~4d或更長,以輪蟲為主時則縮短為2.5~3.5d。 
1.2 變態齊 
蚤工階段以代用餌料為主,因其變態時間較長,變態明顯不齊,各期累計到后期則差距更大,蚤v期幼體全部變態為大眼幼體往往需要2~3d時間,由于此階段自相殘殺嚴重,而大大降低了蟹苗產量;而以輪蟲為主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1.3 幼體壯 
以輪蟲為主培育的蚤狀幼體不僅個體較大,而且活力好,抗病力強。例如今年有一育苗池在蚤狀工期發生了嚴重的絲狀細菌病,但經過精心治療與培育,奇跡般地變態為蚤狀ⅱ期幼體,變態率高達90%,最后單方水體出苗達500g以上。 
    2 育苗池殘餌量的顯微定量
    在河蟹育苗生產過程中,適量投喂餌料是關鍵技術之一,通常根據幼體期別、幼體數量、幼體攝食情況、餌料種類以及殘餌情況靈活掌握。其中殘餌量是判斷投餌量是否適量的主要依據。實際育苗水體中活餌、死餌、糞便及幼體混在一起,用肉眼直接觀測非常困難。筆者采取的方法是用瓷碗從苗池中舀取池水,靜止數分鐘后用滴管吸取碗底沉淀物,置于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以清晰地分辯出殘餌情況,結合上次投餌時間與數量,就可以較準確地判斷出投餌量是否適宜,為及時調整投餌種類與數量提供重要依據。 
    3 蚤狀v期幼體較高密度條件下的流水培育
    河蟹大眼幼體有殘殺蚤狀v期幼體的習性,在蚤狀v期幼體—大眼幼體變態過程中,如果幼體密度過大、餌料不足,則極易發生殘殺現象,從而大大降低蟹苗的產量。筆者今年對于蚤狀v期幼體密度較高的池子,變態前適量換水,變態過程中則采取流水方式換水。即苗池一端用網箱虹吸排水,同時另一端進水,保持苗池水位基本穩定,每次進水量為育苗池容水量的1/3~1/2,避免了常規換水時隨著水位的降低,幼體密度增大而加劇大眼幼體殘殺蚤狀v期幼體。與此同時,加大了大鹵蟲、淡水蚤等餌料的投喂量。因此,今年蚤狀v期—大眼幼體變態階段自相殘殺較輕,蟹苗產量顯著提高。
    4 鮮活輪蟲的冰塊保鮮
    在河蟹育苗生產中,購買輪蟲的時間和數量往往是不穩定的。有時收購的輪蟲數量較多,短時間內喂不完,如果不采取措施,剩余的輪蟲數小時后就會死亡,不但造成很大的浪費,而且嚴重影響河蟹育苗正常的餌料投喂。筆者采用的方法是把剩余的輪蟲倒入泡沫塑料箱內,每箱輪蟲數量約為容積的1/2~2/3,再放入約二三千克重的冰塊,蓋嚴后置于陰涼處存放。一般24h后大部分輪蟲仍然存活,較好地解決了輪蟲的保鮮和持續供給難題。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