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蟹養殖過程中發生吊網、上岸的原因分析
編輯: 時間:2017-06-16 瀏覽:
2016年,對于河蟹養殖業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養殖戶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從年前的苗種損傷率高,到一殼、二殼河蟹頂殼、拉腳現象嚴重,然后暴雨肆虐導致洪澇災害、塘口被淹、大量河蟹流入外河,又因長時間陰天下雨,導致池塘環境崩潰(水草死亡、缺氧、水渾等),使得2016年高溫期的病害傷亡特別大(水癟子蟹比例較往年更高)。縱觀全年,除了出現常見的水質、底質及病害問題外,河蟹還出現了長時間的吊網上岸現象,并且在2016年復雜的環境形勢下,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現將這一現象進行初步總結與分析,供廣大從業人員參考。
一、2016年河蟹吊網上岸現象的新特點
1、持續時間較長,損傷率高
以往出現這一癥狀主要集中在3月份及梅雨前后,一是放苗后蟹苗出現各種應激反應及自身營養積累不夠、體質差,引發大量吊網、上岸現象。二是梅雨前后天氣惡劣,pH值與溶氧變化大等導致。而2016年整個養殖周期頻繁出現上岸情況,一直持續到9月份河蟹蛻最后一殼,而且傷亡率較高。
原因分析:①2016年上半年以陰雨天氣為主,3-4月份是多年不遇的極寒氣候,使得前期肥水困難,水草長勢不好,進而影響池塘溶氧穩定,長時間處于缺氧及半缺氧狀態,導致頻繁上岸。②雨水較多,池塘水位升高后養殖戶為了保草而頻繁排換水,水位忽高忽低,導致河蟹應激反應重,大量上岸。③以往上岸河蟹有部分會自己下水,但2016年上岸的基本上很少下水,長時間在岸上,鰓部及體內水分散失快、吃食驟減,導致傷亡率較高。
2、前期扣蟹吊網現象更嚴重
扣蟹吊網以前也有,但2016年特別嚴重,筆者經過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是以200只/千克以上小規格的扣蟹為主,140~160只/千克規格的蟹出現吊網現象較少。
原因分析:①很多人分析是由于藥殘導致,但筆者認為,隨著這幾年“水癟子”肆虐,很多人都意識到有機磷農藥清塘的危害,都還是以生石灰、漂白粉為主,相比農藥殘留要少,對甲殼動物的毒性要小,而且江蘇大部分養殖區都有過水、解毒的習慣,因此藥殘應當作為一種誘因而非主因。②苗種退化是主要因素。隨著野生優質親蟹資源日益減少,河蟹近親繁殖現象嚴重,導致苗種退化,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差,下水后頻繁吊網。③苗種質量參差不齊。河蟹育苗技術經多年發展雖然日趨成熟,但在成本和利益的驅使下,一些苗場人為縮短育苗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用藥物刺激捕撈、暴力運輸產生機械性損傷等,大大降低了扣蟹體質,入塘后產生較強的應激反應。④一般來說,大規格扣蟹培育的時間較長,體內營養積累充足,體質較好,對環境的適應性也稍強。但出現缺氧時,一般是大規格河蟹先上岸。
3、上岸河蟹出現發抖、環爪、抱團、撐腳等行為異常現象
以往河蟹上岸不下水都是由于缺氧、缺料及水環境應激等,上岸后能正常爬行活動,而2016年據筆者觀察,很多上岸河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行為異常,同時伴有抖抖病、痙攣癥狀,死亡率較高。
原因分析:①長時間陰雨無陽光、水渾,導致水草過早衰敗、腐爛,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毒素超標,引起河蟹中毒。②2016年本地區纖毛蟲較嚴重,反復使用化學性藥物導致藥殘刺激,引起河蟹中樞神經紊亂,生理狀況失衡。③苗種進購不當,大量“藥苗”摻雜,老頭蟹比例過多,攜帶較多病原菌,沒有做好泡苗消毒工作,導致細菌性疾病傳播。④前期環境溫度過低,而水較深的池塘河蟹上岸后溫差大,導致強烈應激現象。
二、導致河蟹吊網上岸的六大因素
1、水草過旺,溶氧不足
以伊樂藻為主的塘口前期水草易瘋長,如果不及時控制(拉草路、打草頭),晚上呼吸作用強烈,加上池塘耗氧物質的增多(殘餌、糞便等),加重“氧債”,導致大規模缺氧,河蟹大量上岸。
2、底質惡化、底酸底熱 
由于長時間沒有進行底改工作,導致底部有機污染物越積越多,厭氧發酵產生酸和熱,尤其是多年不清塘的老塘口,本身淤泥較深,高溫期更易敗壞,河蟹等底棲動物生存環境受威脅,導致上岸上草。一些體質差的無力上岸,在底部死亡,出現“偷死”現象。
3、體質較差、應激反應
以放苗時最為典型,質量差的扣蟹對環境的適應性也差,對外界反應過于敏感,表現出吊網、上岸等強烈應激反應。
4、水位過淺、水溫較高  
低水位導致光照過強,河蟹處于亢奮狀態,短時間內活動量增大,同時導致水溫上升較快,夏季水溫較高,產生高溫應激綜合征,出現上岸。此外高溫中午時開增氧機會使上層高溫水對流到下層,引起河蟹不適而上岸。
5、餌料不足、投喂過少
餌料投喂不足或長時間投喂單一餌料,易導致河蟹上岸、上草覓食,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上半夜。
6、毒素超標、慢性中毒 
由于水質惡化、經常殺藍藻等導致水中氨氮、亞硝酸氮、藻毒素等超標,引起河蟹生理性缺氧,神經系統受損,一部分伏于水草上死亡,體質稍強的則上岸不下水,出現行為異常現象。
三、針對性防控措施
1.把好苗種關,杜絕“藥苗”“病苗”,做好苗種復壯工作。放苗前后潑灑維生素C等抗應激藥物,增強體質,緩解應激反應。
2.不得使用農藥清塘,清塘后及時過水解毒,降解藥殘。養殖過程中少用刺激性的消毒、殺蟲劑,用“生物抑制法”來防控雜菌及藍藻。
3.保持一定的水位,平均水位維持在1.2米以上,前期加水要少量多次地加,慢慢提高水位,高溫期中午不要開增氧機及大量換水。
4.養殖過程中要嚴防伊樂藻過密,及時疏通草路,防止缺氧。割完草后及時潑灑氨基酸等營養物質,以免水草發硬、發黑。
5.定期使用氧化型底改類顆粒改善底質,老塘口定期清淤,防止底質發酸、發熱及毒素蓄積。
6.堅持“四定、四看”投喂原則,保證餌料充足,可用多維、免疫多糖等物質拌料投喂,增強河蟹體質及耐低氧能力,同時注意避免餌料浪費。
7.定期使用生物制劑調節水環境,維持透明度,進而保證水草、藻類正常生長,維持溶氧與水質穩定。
當出現河蟹大量上岸、吊網現象時,建議第一時間換水(1/3的量),然后使用解毒劑解毒,打開增氧機,再全池潑灑維生素及免疫多糖等營養物質,以緩解癥狀,同時把腐爛的水草及時撈出。
河蟹吊網上岸情況跟病害防控一樣,重在預防,只有加強日常管理、注重細節,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做到降低養殖成本與風險,實現規格與產量的“雙贏”。
江蘇高郵市臨澤鎮農業服務中心  吳紅新
高郵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董學洪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河蟹池塘螺螄科學放養技術
- 軟殼蟹是什么蟹?軟殼蟹全身都能吃嗎?
- 河蟹養殖技術,河蟹養殖方法,河蟹怎么養?
- 河蟹養殖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有哪些?河蟹放養前為什么要清池消毒?
- 河蟹養殖池塘水深多少比較好,太深有什么壞處?
- 別讓快到手的錢財毀于最后沖刺這一段,螃蟹上市前關鍵管控預警
- 【技術分享】9月份河蟹池塘養殖管理要點
- 【技術分享】養螃蟹靠天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 九月份河蟹養殖管理
- 河蟹五殼關頭,如何爭取再沖一波?
- 一線養殖者的總結,河蟹養殖9、10月份生產管理要點
- 螃蟹出現傷亡是一天就出現的嗎?
- 河蟹池塘底質的改良辦法
- 河蟹在蛻殼期的管理要點
- 高溫河蟹死亡原因分析之奪命水草
- 臺風和河蟹死亡到底有什么關系?
- 高溫天河蟹塘藍藻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殺藍藻!
- 你的河蟹塘口長藍藻了吧!
- 河蟹塘水體發黑塘口微缺氧怎么辦
- 同樣是螃蟹,為何吃料量相差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