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實施江蘇省水產三項工程項目“河蟹、梭魚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的2年中,出現了4次河蟹不同程度的死亡情況。根據河蟹死亡發生的季節、養殖階段、水溫、死亡時的癥狀、養殖操作過程等,作者初步分析了引起河蟹死亡的原因,并采取了相應的技術措施,現總結如下,以期對河蟹養殖從業者今后的生產起指導作用。
第一例
項目實施的一號池塘,面積22畝,當池塘水位加深到池塘灘面以上時,2月中旬放養的大規格河蟹種(平均規格62粒/500克),由最初的少量死亡,逐步發展到大量死亡,到4月中旬池塘水深加到35厘米時,已經在池塘找不到存活的蟹種。4月20日,又從另一家蟹種養殖場購進規格為95粒/500克的蟹種,按每畝900粒的密度重新進行了放養。但放養的第二天,剛放養的蟹種又開始出現少量死亡現象,并且死亡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蟹種死亡現象發生時,池塘水質清新、暫養溝內伊樂藻長勢較好;池塘水溫尚低,只有13~16℃;而且死亡的蟹種外表沒有發現任何發病的癥狀,但死亡蟹種腸道內均無食物;進水河道內的野雜魚、小雜蝦分布活動正常,養殖池塘內剛放養的鮮活螺螄活動、攝食也很正常。將從進水河道內捕獲的野雜魚、小雜蝦暫養在養蟹池塘內,一天內野雜魚活動正常,但小雜蝦出現活力下降、呆滯、有少量死亡現象。
綜合分析上述情況認為:可能是池塘水質含有農藥殺蟲劑之類的藥物。得出初步結論后,立即開始對池塘大換水,先將池塘水體排到環溝,關閉排水口,再迅速進水,池塘水位恢復到原來水位之后,邊排邊進,持續換水三天后,加深池塘水位到60厘米。
采取上述措施后,蟹種停止死亡。
項目實施的一號池塘在2010年種植了一季水稻,可能因為種植水稻時噴灑的農藥殘留在池塘的底泥中,雖然該池塘進水前經過了浸泡,可能由于浸泡次數或浸泡時間不夠,第二年池塘灘面進水時,少量殘留在土壤內的農藥被池水浸泡出來,溶解在池水中,引起蟹種大量死亡。現在有很多農戶把原來種植農作物的田塊開發成池塘,養殖河蟹或對蝦,養殖的第一年,往往就有苗種放養后即出現大量死亡現象,原因可能也與農藥殘留有關。有的養魚池塘改成養蟹或養蝦池塘后,第一年放養苗種后,有時也有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大量換水后,苗種死亡現象立即停止,可能也是因為魚藥在池塘底泥中殘留的原因。
因此,由農田或原來的養魚池塘改成養蟹或蝦池塘后,第一年苗種放養前,理想的做法是,先對池塘底泥進行耕翻,后用水浸泡2~3次,放干浸泡用水后,再進水,放養苗種前一定要進行“試水”,確定池水無農藥殘留后,再行苗種的放養。
第二例
鮮活餌料投喂不當引起的河蟹死亡。項目實施的2號池塘,在投喂鮮活螺螄后的第三天,池養河蟹出現少量死亡,癥狀是河蟹胃內無食物或只有少量食物,腸道中后段有少量淡紅色水樣性食物。
由于河蟹死亡是出現在投喂鮮活螺螄之后,同時,在河蟹死亡的同時,池塘水面下風處也漂浮了一部分死亡的螺螄,死亡的河蟹出現了腸炎病的癥狀,因此分析認為河蟹的死亡與投喂的螺螄不太鮮活有關。在高溫季節,螺螄在捕撈、運輸過程中,干露時間過長,造成一部分鮮活螺螄死亡、腐爛,下池后,河蟹攝食引起腸炎病導致死亡。有些養蟹池塘放養的鮮活螺螄是用機械吸取的,在機械吸取過程中把大量的河底淤泥、雜質也一起吸取上來,與螺螄混放在一起,到養殖池塘放養時,由于與淤泥、雜質混在一起,很難均勻布散開來,特別是高溫季節淤泥與螺螄堆在一起,更容易引起螺螄的死亡。因此,河蟹養殖池塘放養的鮮活螺螄,最好是人工捕撈的,如果是機械吸取的,最好用水沖洗干凈,螺螄捕撈上來后,應盡快放入蟹中,途中干露時間不要太長,螺螄在池塘內布放時,應力求布散均勻,不能堆放在一起,即使是在早春,如果大量的螺螄堆放在一起,也會引起螺螄的缺氧死亡。
第三例
10月中旬,蟹種養殖池塘出現少量蟹種因為爛爪病(也有因甲殼潰爛)引起死亡。這個蟹種養殖池塘當時的情況是水花生等水草生長面積相對過大、過密,池塘底泥相對較厚,池底缺氧,池底有毒有害物質增多,底泥PH值下降。
在觀察了多數發生河蟹甲殼潰爛病(爛爪病)的池塘環境條件后,分析認為,引起河蟹甲殼潰爛病(爛爪病)的主要誘因是養殖池塘底泥過厚,池底長時間缺氧,池塘底泥的PH值下降,有毒有害氣體增多,一方面由于酸性底泥對河蟹甲殼的腐蝕作用,另一方面較低的PH值也是甲殼腐蝕細菌的大量繁殖的重要條件。無論是成蟹養殖,還是蟹種養殖,保持池塘底質時刻處于較高的PH值和氧化狀態下,是減少河蟹發生甲殼潰爛病(爛爪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池塘底質始終處于適于河蟹健康生長狀態,一是清除過多的池底淤泥;二是養殖過程保持適當的池塘水深;三是保持合適的水草栽種面積和密度;四是要定期使用一些水質和底質改良劑,如生石灰、過碳酸鈉、生物制劑等。
第四例
7月中旬,項目1號池塘出現河蟹出現死亡,死亡數量由最初的每2~3只逐步發展到每天死亡100多只。由于當時處于高溫季節,死亡后浮出水面的池蟹已經腐爛,無法從已經死亡的蟹觀察到發病癥狀,而其它存活的池蟹活動、攝食均較正常。連續在配合餌料內添加鹽酸恩諾沙星一周內服治療,無明顯效果。因此,分析認為可能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采取停止投喂餌的措施,連續停止投喂一周,每天死蟹的數量逐日下降,最后不再發生死亡。當河蟹停止死亡后,連續3天,全池潑灑戊二醛和苯扎溴胺合劑,每天一次。外用藥物消毒后,再逐漸恢復投餌,每天的投喂數量逐日增加,直到恢復到發病死亡前的日投餌量。以后未再發生類似的死蟹情況。
河蟹養殖規模較大的優勢產業區域,近幾年每年均有不少的養殖池塘發生不明原因的河蟹死亡現象,在試用了多種措施預防和治療后,一般沒有明顯的效果,采取停止投喂餌料措施后幾天,河蟹死亡數量急速下降,當河蟹死亡停止后,外用消毒劑連續消毒2~3次,再逐漸恢復投餌,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治療措施。
江蘇大豐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謝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