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河蟹早期的成活率,是養殖成功的關鍵。太湖東山地區以養殖河蟹,套養青蝦為主,內塘河蟹養殖連續兩年第一、二殼出現較多蛻殼不遂的現象,“拉眼”、“拉腳”尤為嚴重,且青蝦出現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給我們的養殖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大家對此也是眾說紛紜,認為是苗種、水質、天氣、底質等問題引起。2017年利洋水產藥店通過調查池塘流行情況,檢測池塘的溶氧等水質指標,結合鏡檢蝦蟹,結果認為氣泡病是導致類似問題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1河蟹蛻殼出現“拉眼”、“拉腳”

圖2青蝦靠網游邊、出現傷亡


圖3鏡檢青蝦頭胸甲和步足發現氣泡
一、東山地區河蟹養殖早期出現氣泡病的原因分析
本地區種植伊樂藻為主,平均水深60-80公分,3-4月份這個階段,水草長勢旺盛,池塘水草過多。晴天時,水草在光合作用下,水草的產氧能力較強,上午檢測池塘的底層溶氧一般都在10mg/L-12mg/L左右,飽和度120%-140%,pH值一般都在9.2以上;下午的池塘底層溶氧最高達到16.36mg/L,飽和度170%,極易發生氣泡病。

圖4下午檢測溶氧16.36mg/L

圖5pH值9.3

圖6下風口溶氧過飽和產生的氣泡
蟹苗放養規格偏大,多在40-50頭/斤,今年由于受天氣、溫度的影響,蝦蟹蛻殼推遲,3月20日開始蛻殼,持續到4月10日才基本結束,而這個時間階段正好是氣泡病高發階段,所以軟殼蟹受影響較大,導致蝦蟹該階段因氣泡病原因傷亡。具體原因:首先水草產氧能力強,池塘溶氧過飽和,且蝦蟹在蛻殼階段,體質較差、殼軟,氣體通過鰓很容易進入血液或組織發生氣泡病;其次是氣溫的變化,發生氣泡病最為嚴重的幾天都在3月25日到-4月6日,這幾天的天氣變化較大,陰雨天氣突然轉晴,溫度從十幾度一下回升到二十幾度,溫度回升快,水溫低時氧氣溶解度較高,水溫高時氧氣溶解度較低,水中氣體過飽和,氣泡病也容易發生,因此大家都感覺晴天蝦蟹蛻殼損傷嚴重。
二、河蟹池塘如何防控氣泡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操作
1、合理的控制水草的密度,并控制其生長速度
河蟹池塘水草種植一般分為新種草和老塘草(去年的老草),建議新種植的水草不要種植的過多,一般可以零散布局;同時也可以搭配種植高溫草(輪葉黑藻、苦草),減少伊樂藻的種植面積,防止同時期伊樂藻過多;老草的池塘有條件可以通過曬塘和清塘的方式殺滅老草,防止來年過快生長,如果沒這個時間和條件,可以用耙子把水草連根耙掉一部分;也可以加深池塘水位,保持平均水位80公分,控制早期水草的生長速度,注意觀察水草的長勢情況,發現水草生長過快,及時有選擇性的割草,避免水草生長過多、過密;如果全塘水草長勢較快,立即全塘割草,如果來不及打撈水草,先不打撈水草,割草是關鍵。
2、加深池塘水位
水位過淺,如40-50公分的水位,水溫變化較大,早期伊樂藻長勢快,該類水體不穩定,容易暴發氣泡病;平均水位控制在80公分或以上,可以控制水草的生長速度,同時穩定水體,降低氣泡病的發病率。
3、合理的加開增氧機曝氣
河蟹池塘早期(3、4月份)水溫一般在15℃-20℃,水中氣體溶解度9.10mg/L達到氣體飽和。一般水草長勢較好且較多的池塘,這個溶氧值很容易達到,我們檢測發現氣泡病高發池塘,池塘底層溶氧飽和度一般都在12mg/以上,遇到這種情況時,建議及時加大增氧曝氣,防止氣體過飽和,一般最好在中午和下午的時間持續開增氧機3個小時,可以有效預防氣泡病的發生。
4、適當換水
發現池塘溶解氧飽和度較高時,水源相對于較好的地區,可以同時打開2個抽水泵,一個把池塘水往外打,一個把外源水往里抽,主要作用是加速池塘水體循環,降低水體溶氧飽和度,控制氣泡病的發生。
5、使用新型增氧產品
溶氧飽和度較高的池塘,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如果我們還不能及時解決或沒有這樣的條件,為了防止急性氣泡病的發生,我們可以使用曝氣或耗氧的產品(如“速解安”、“三環活力源凈水型”)等方法控制氣泡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