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青蝦一直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水產品,市場前景良好,價格走俏,養殖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在工作實踐中,發現本地養殖戶在蟹蝦養殖池塘有投放少量鱖魚混養的現象。基于此種情況,我們以具有營養價值更好、抗病能力更佳、市場價格更高等優勢的梭鱸取代鱖魚進行嘗試,以期提高養殖池塘的畝產綜合效益。
梭鱸是鱸科重要經濟魚類之一。該魚適溫廣(0~33℃),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肌間刺少,加工簡便。此種魚營養價值極高,5種致鮮氨基酸含量為9.31%,高于虹鱒(9.11%);其蛋白質含量超過20.53%,比鱖魚蛋白質含量16.94%高約4百分點,食用效果好于鱖魚。同時,梭鱸抗病能力極強,大大減少了魚病防治藥物的使用和污染。此外,梭鱸為兇猛性魚類,主要以小型魚類、小蝦為食。利用其食性能較好地抑制池塘中的野雜魚和青蝦的過度繁殖,增加水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
2016年在蘇州大學、常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指導下,根據梭鱸生物學特性及水域空間的合理利用,在常熟市沙家浜鎮進行了河蟹、青蝦和梭鱸的混養。經過干塘核產,此次混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混養
1、池塘條件與準備
試驗選擇在常熟市沙家浜鎮新湖村養殖戶李建炎的池塘進行。試驗池塘面積共約14畝(共2個池塘,約7畝/個),平均水深1.5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具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并設置安裝60~80目尼龍篩網嚴密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塘四周沒有污染源,用水符合漁業用水標準。安裝3千瓦微孔增氧設備1套(2池共用),每個池塘另外各安裝一臺1.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及配備2臺水泵。另外,為防止河蟹逃走,池塘四周建有防逃設施。1月初,將池塘水排干曝曬10天,然后加水5厘米,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清塘。
2、種植水草
2月下旬,池塘進水30厘米后,根據池水肥瘦情況,適當施有機肥,用作種植水草的基肥,培育藻類及基礎餌料。隨后種植水草,池塘內種植伊樂藻。以東西向1.5米、南北向3米插穴,每穴8~10株。
3、苗種放養
蟹苗是養殖戶自己培育的“長江1號”扣蟹,規格為100只/千克,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病。3月2日放養到池塘中,放養密度為1000只/畝。青蝦放養分為2次,2月25日,池塘中放養青蝦種10千克/畝。7月25日放養青蝦苗10千克/畝。梭鱸魚苗由東湖現代漁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繁育,放養規格為7~10厘米/尾,放養密度為10尾/畝。同時投放30尾/畝鯽魚夏花、白鰱魚苗作為梭鱸的餌料魚,具體見表1。

4、養殖管理
(1)螺螄投放:鮮活螺螄既是河蟹的再生性天然生物餌料,也能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分為兩次投放,第一次在3月下旬,投放量為200千克/畝;第二次在7月中旬,投放量為250千克/畝。螺螄主要取自陽澄湖,品質較好,成活率高。
(2)投喂管理:3-4月池塘水溫較低,投喂以優質全價顆粒飼料為主,隔天或每天投喂一次;5-7月隨著池塘水溫的回升,河蟹的攝食量逐漸增加,日投餌量增加到1~2千克/畝,每天分兩次投喂,早上投30%、晚上投70%。飼料種類有:小雜魚、優質配方飼料、煮熟的小麥和玉米等。7月中下旬至8月高溫期(水溫超過28℃)投喂的飼料一定要新鮮(特別是小雜魚等鮮活飼料),攝食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并適當增加植物性飼料的比例。8月下旬之后是河蟹個體增重的關鍵階段,投餌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適當補充一些植物性飼料(小麥、玉米、南瓜等),日投餌量增加到2.5~3千克/畝。為確保蝦蟹順利蛻殼,在每次蛻殼期前,使用多維營養素1次。投餌遵循“四看、四定”原則,平時要多巡塘,注意觀察飼料殘余情況、蝦蟹的活動情況及腸胃飽滿度,并據此適當調整投喂量,確保蝦蟹吃飽吃好。
另外,青蝦苗放養前期,除投喂河蟹飼料外,還適當投喂36%粗蛋白質的青蝦幼體料。投喂時間分開,先投河蟹料,后投青蝦料。隨著梭鱸的生長,還要陸續投放適量的餌料魚。
(3)水質管理:水質的好壞不僅影響水產品的品質,而且會影響成活率和養殖產量。為保證水質,養殖期間定期換水或加注新水,及時補充生物肥,保持水體肥、活、嫩、爽,并使用微孔增氧機和生物制劑來促進水質調節。微孔增氧機應堅持勤開、多開的原則,促進池水流動和交換,水深保證0.7~1.5米。
(4)水草管理:水草過多、過少都不利于河蟹的生長,種植面積保持在水面面積的40%~50%,過多時進行抽除、刈割,過少及時補種或增加其他類型水生植物。
(5)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生態防病,在不同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預防。定期施用甲殼凈、纖蟲凈等殺蟲1次,隔1~2天用殺菌藥物消毒1次。平時用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每月拌服兩次以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為主的藥餌,每次5~7天,高溫期間拌服乳酸菌或EM菌,改善河蟹的腸道,提高河蟹的抗病力。
(6)巡塘管理: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河蟹生長情況,定時測量水溫、水位、水色情況和池塘生物餌料數量等,做好池塘養殖記錄;檢查池塘有無滲漏、池埂有無裂縫和防逃設施是否完好。9月份以后特別要加強看護,加強夜間巡塘,防止逃逸和人為偷盜。
5、捕撈
本養殖模式利用地籠網進行捕撈,采用捕大留小、輪捕疏養的方式。春季青蝦從4月上旬開始采用抄網和地籠網陸續起捕上市,到6月底結束。10月份根據市場行情,開始使用地籠網抓捕河蟹。翌年1月份利用地籠網捕撈青蝦和梭鱸,分批銷售,最終采用干塘的方式捕凈。
二、結果
混養面積共14畝,分為2口池塘,至2017年2月6日,共產出河蟹1568千克,畝產112千克;青蝦630千克,其中成蝦420千克、小蝦210千克,畝產45千克;梭鱸57.33千克,畝產4.095千克(投放共140尾,回捕105尾,平均規格546克/尾)。
三、效益
截至2017年1月4日,經干塘核產,實現總產值約206744元,畝產值14767元,總成本約為82785元,畝成本5913元,總利潤123959元,畝利潤8854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具體生產成本和產值見表2。

四、小結
1.青蝦第一季放養規格在1300~1400只/千克,放養時間在池塘整理好后、扣蟹種放養前5~10天,同時要注意放養前一年干塘捕撈的幼蝦。梭鱸為攝食動物性魚類,混養時注意放苗時間差,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初,不需專門投餌,只需少量補充餌料魚,這樣它能有效控制池中小型野雜魚蝦,既降低餌料系數,又提高養殖效益,但注意放養數量不宜過多。
2.蝦蟹池塘適量混養梭鱸有兩點好處,一方面利用梭鱸食性兇猛,能較好地抑制池塘中的野雜魚和青蝦的過度繁殖,另一方面梭鱸會攝食病蝦和體質較弱的蝦,減少病害的繼續傳播,一定程度上具有防病的作用,提高了水面復養指數。在不影響蝦蟹養殖的情況下,只需投放少量梭鱸苗種及餌料魚,雖然增加少量成本,每畝卻可額外增收梭鱸4.095千克,畝產值491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養殖戶的綜合養殖效益,是值得推廣的生態養殖模式。
3.伊樂藻在生長過程中易出現覆蓋率過高、遮住大部分水面造成水體缺氧的情況,且高溫季節容易浮根。因此,需要定期割茬,以保證水草覆蓋率在40%~50%。
4.蝦蟹套養池中,水體透明度應控制在35~40厘米,不宜過肥過瘦,否則會影響蝦蟹生長。勤用微孔增氧設施,在增加水體溶氧量的同時,可以增加蝦蟹產量、規格及品質,加快懸浮物的沉淀,提高水體透明度,促進水草的生長,維護池塘生態的良性循環。
江蘇常熟市沙家浜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朱衛峰 金金龍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