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早期的成活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年的養殖效益,而河蟹能否正常蛻殼是決定河蟹早期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本地區河蟹第一殼能正常蛻殼的都是“硬骨頭”,一個冬天沒有喂料,營養積累不足,蛻殼困難,導致河蟹早期成活率低。如果前期河蟹蛻殼成活率低,養殖中后期依然持續投入成本(飼料、用藥等),養殖風險大、效益低。所以,促進河蟹養殖早期攝食,保證河蟹蛻殼前足夠的營養積累,幫助河蟹順利蛻殼,提高成活率尤為重要。下面主要探討影響河蟹攝食的主要因素及對策。

河蟹蛻殼不遂
影響河蟹早期攝食的三個主要因素:水溫、水質、投喂方式。
1、水溫低、溫差大。水淺不保溫,早晚水溫變化大,河蟹應激出現鉆泥、打洞的現象,甚至不吃料。
建議:適當加深水位,保證至少1/2的池塘面積水位在60公分以上;同時10-15天定期肥水,如選用高碳低氮的“肥水肽Ⅱ”,提高水體穩定性和保溫性,促進河蟹早開口攝食。
2、水質差。水體氨氮、亞硝酸鹽超標,藥殘重、毒素多等引起河蟹中毒應激,導致不吃料。
建議:每周檢測水質,根據具體水質情況,科學肥水,切忌盲目施肥,破壞水質,影響河蟹成活率;前期定期(10-15天)使用“底居安”、“碧水安”等改底解毒,穩定水質。
3、投喂方式不正確。低溫期,河蟹多數棲息在深水區。水溫15℃以下時,四周淺水區投喂,傍晚風大四周水淺降溫快,河蟹不上來攝食。
建議:投喂時,可以選擇晴天中午在深水區局部投喂,同時設置料臺,方便查看攝食情況。如遇長期低溫陰雨天氣,投喂不足或無法投喂,可以定期(10-15天)外潑營養(如“營養快線”+“活力鈣”),增強河蟹體質,幫助蛻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