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興化地區雨水天過后,很多塘口都出現水混。這兩天這句話應該是每個水產一線工作者常常能聽到的話“小XXX,我這塘里的水怎么混了,怎么辦啊”。
水渾分類
四月是水混的高發季節。塘口大部分都有水混的情況,但是每一種的水混原因各不相同,筆者將水混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白混
二.泥漿混(黃泥漿水、長江水)
三.水濃發綠
原因
一.白混有兩種情況
1.水色呈現乳白色,主要是水體中枝角類橈足類(小白蟲子)大量繁殖。將水體中的藻類吞噬殆盡,而水體中的藻類又是維持蟹塘水體平衡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水體的藻類少,水色就呈現發白或像霧一樣不清爽。水體的蟲子呈現白色,加上光線的折射所呈現出白色。

處理辦法:蛻殼期燈光誘捕+超大劑量肥水或下風口局部殺(使用中藥制劑)
燈光誘捕:利用蟲子的趨光性,晚間在蟹塘環溝中架設高亮度的燈具并配備抽水機,將水泵的出水口處套上100目的網具,進行燈光誘捕。捕起來的蟲子第二天收集將其曬干、冰凍、煮熟,喂螃蟹。

超大劑量肥水:蟲子多水混那就想方設法培養藻類。
晴天:3袋+藻源納米黑金+活肥+肥水旺/6畝,第二天大水面濃縮芽孢桿菌/40畝水體。
局部殺:1.先潑灑抗激靈/2畝水體,主要成分多種維生素起到增強體質抗應激的作用。2.天晴早上5:30左右使用噴霧機噴灑快克/1畝水體,只噴灑于蟹塘下風口,內外兩圈都要噴灑(平底塘的話就只有一圈),但藥物只噴灑于草垛到水崖邊這部分水體,草垛上不噴灑。3殺蟲后第二天下午喂料前后撒全效底改/5畝,分解沉積到底部的蟲子,防止因蟲子腐爛造成缺氧、氨氮亞鹽上升。4.好天調水,先抬高水位3-5cm,再培藻培菌納米黑金/6畝+活肥/6畝+3袋優加益生菌+5斤紅糖。
2.缺乏碳源,水色發白。主要多發于中后期天氣突變、溶氧缺乏、毒素增加、代謝障礙、攝食投喂、消毒治病不當等也可造成單細胞藻類非正常大量死亡,進而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或浮游動物繁殖過剩所致。本質原因是水體缺乏碳源,隨著養殖的進程加快,水體中NP的含量逐漸增加,但水體的可利用的碳源逐漸減少,藻類(硅藻)菌種(有益菌)沒辦法吸收到碳,開始出現大批量的死亡而有害藻(藍藻、鞭毛藻),水體的菌相與藻相出現不平衡。
處理辦法:補充碳源
黃金益菌素+20斤紅糖+200斤水30℃左右發酵三天使用60畝水體。前兩次三天一次,定期每七天一次。

二.泥漿混(黃泥漿水、長江水)
3.暴雨、大風等劇烈天氣變化。1.暴雨沖刷灘面岸邊,帶入泥沙。2.攪動水體,將底部的泥沙有機質翻動到水體里。
處理辦法:暴雨前用水博士進行穩水,一瓶使用2畝水體。暴雨后早上使用吸附劑凈水,下午使用底改。第二天早上好天培藻。

泥漿混
4.雜魚多,主要是鯉魚鯽魚泥鰍一類,活動量大,攪動水體。
處理:1.年底清塘是使用殺魚的藥物清除雜魚2.打水口處用兩層密網進行包裹,防止打水帶入雜魚。3.蟹塘已有雜魚,可以使用殺雜魚藥物拌破碎料白天投喂殺雜魚。
5.投料不足(早晚混)。翻殼過后河蟹的吃料量大批量的增加,由于投料不足河蟹在蟹塘里拼命找食物吃,攪動底部泥子翻動到水體中,使水渾濁。
處理方案:1.增加投料量,現在河蟹的科學投料量為體重的2-3%,即10000苗能吃到5斤左右。2.早上使用水博士/2畝,進行調水。
6.新塘口
新塘口一個是底肥不足,水體難肥,水質不穩容易受條件變化而影響。
處理辦法:一般肥水旺+納米黑金/5畝就可以,第一次沒肥起來可以這么用3斤化肥+藻源(粉劑6斤)+肥水旺+納米黑金/6畝。(定期使用3瓶水博士+肥水旺+納米黑金/6畝(10天一回))。
原因一二的本質是水體中的藻類的數量不足以維系這個蟹塘的環境平衡了。為什么藻類少了水體就會不穩,筆者認為其實藻類就像是張一層一層的網能固定水體中的雜質,當水體中的藻類不夠時,水里的雜質不受約束,正常情況下還好,但一有突發情況底部雜質就大量進入水體中,水質怎么會穩?因此原因一二的處理辦法去掉水里不利于因素再是大劑量的培菌培藻。
三.水濃發綠
1.外河水體中有機肥過多(水源靠近畜禽廠)。有機農家肥中NP含量較高,將這類水打入到

蟹塘里會造成水體中鞭毛藻一類過多,導致水體發濃。
處理辦法:少量多次的打水,且每次打水都要定期使用菌種進行調水,分解水體中過量的農家肥。每打2-3次就使用優加益生菌/2畝+1斤紅糖泡30分鐘。
2.肥料使用過量。一般的肥料都是N肥,大劑量的使用會導致水體中N含量較高,極易大量繁殖鞭毛藻。
處理辦法:新塘口肥料可以多下,但老塘口使用肥料時一定要按照指導的量進行使用除非是第一次沒肥起來,再加量。納米黑金+肥水旺/6畝
3.使用化肥復合肥
化肥復合肥起肥快,但肥出的水藻類結構單一,且不易控制,因此盡量不用。
處理辦法:不用這類肥料肥水,使用專門的蟹塘肥水產品。

原因三是水中藻類和有機質過多。先使用菌種進行調水,如果水色變化不明顯,就使用殺藻類藥物進行殺藻,再重新培藻。
祝愿每一位養殖朋友都有一塘清亮的好水!

【作者:北京水世紀興化區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