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去年江蘇興化大面積暴發水癟子病后,另一河蟹養殖集中區域江蘇宜興也大面積暴發該病,這意味著水癟子已經從蘇北蔓延至了蘇南,據描述:有的塘口攝食減少,甚至有停食的,情況十分糟糕。這在宜興已是普遍現象,幾個重點養殖鄉鎮都在談論此事。現在養殖塘口地籠里倒出來的蟹,附肢發軟,嚴重的肌肉萎縮,有積水。對此,養殖戶希望有專家指點迷津,為接下來河蟹的快速增肥期提供良策。本刊圍繞水癟子暴發的原因,邀請地方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探討,希望能給廣大養殖戶一此幫助,另外,由于目前對于水癟子病還沒有形成深入、全面的研究,不當之處也敬請諒解。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陳輝副主任:
首先河蟹的水癟子病和白膏病、水腫病沒有很好地區別,目前對該病的病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我知道興化地區的水癟子相對比較嚴重一些,目前比較可能的原因有:清塘藥物敵百蟲和阿維菌素的殘留、白斑病、微孢子蟲,以及分離到的弧菌,這些都是潛在的病原,到底是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目前尚無定論。
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是由微孢子蟲引起,但是微孢子蟲在河蟹顫抖病時就已發現,為何在十多年后又大暴發,到底是微孢子蟲的影響,還是其他因素造成了微孢子蟲的特異性增生呢?如果把現在的所謂水癟子當作一種病來說,我認為,首先它的叫法就不是很科學,確切地說應該是肝胰腺的壞死,造成肝胰腺壞死的因素可能有環境、營養和病理3個方面,我們主要是從病理和病原方面進行了研究。是種質退化、河蟹機體本身免疫力下降還是由于環境因素促使了微孢子蟲的迅速增生還不能下定論,從河蟹發病的癥狀來看以及病理的切片上都發現了大量的微孢子蟲,但是微孢子蟲的防治比較難操作,它是在絲蚯蚓過程中顫蚓有一個開放孢子期間就能殺死它,但這個很難控制。
對于河蟹水癟子病的研究工作我估計起碼要做兩到三年,只有真正把病因找出來,才會有確切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目前也只能從河蟹本身和環境兩方面著手解決問題,我們給大家的方法主要是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和加強水體環境的調節。病原微生物和河蟹一樣,它也是一個生物,也需要一個適宜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因此如何從環境上抑制病原的生長是目前首要的工作,水環境調節好了,發病自然就少了。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周鑫研究員:
水癟子原來是指河蟹燒熟后,打開沒有肉,現在只要出現空殼、鰓萎縮、肝胰腺發白、沒有活力、老是上草統稱水癟子病,因為沒有最終確定病原,所以嚴格來講水癟子事實上是一種病征,而不能稱為一種病。病因目前說法不一,癥狀也各有其說。我的觀點更加傾向于是河蟹的鰓損傷造成。據我觀察,但凡發生水癟子病的河蟹鰓都不正常。鰓的顏色有可能會受水體的影響,但是至少發病蟹的鰓一定是萎縮的,因此,我的理解是當河蟹的鰓功能受損后,導致河蟹呼吸不正常,于是影響了攝食,導致河蟹攝食減少甚至停食。不能正常攝食便沒有營養的積累,因此導致河蟹抵抗力下降,肝胰腺開始發白,河蟹空殼,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水癟子病了。那么鰓功能是怎樣受損的呢,這個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因為河蟹的鰓是要直接和水體接觸的,所以任何的消毒、清塘藥物的毒性鰓首當其沖,對鰓的沖擊還有水體氨氮等理化因子以及寄生蟲,所以,一旦養殖過程中任何一項引起了鰓的損害便引起后面一系列如食欲下降、營養積累不足、免疫力下降等。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為是苗種階段就已帶病,如在興化豆蟹就發現有白膏,當環境條件不好時便引起發病。
發生了水癟子并不可怕,據我所知,目前全軍覆滅的塘口很少,大部分塘口都是約30%的蟹發病,那么如何讓沒有發病的蟹不發病并且養得好是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況且,目前還不是河蟹發病最嚴重的時候,如何安全渡過七八兩月高溫促長期非常重要,也是獲得產量和收益的關鍵兩個月。我簡單概括為六個字:水好、草好、底好,這六個字做到了,再加上好的飼料,是完全可以抵消掉前期發病帶來的損失的。我們在高淳搞了個試點,首先做好水體環境,其次每周在飼料中拌一次益生菌,到目前為止未有發病。
天邦飼料蘇南片區朱延海經理:
我們對發病塘口采取的建議是注意水質的穩定,在飼料中拌中草藥保肝利膽+水產多維(A、C、B族)+免疫多糖,同時池塘保持高溶氧,加強底質管理。對于停食的塘口,因為蘇南大多數是以蝦蟹混養模式為主的,建議在7月份適當放養青蝦苗挽回一些損失。
按照慣例,真正發病高峰期應在7月左右出現,河蟹脫第一殼和第二殼時候就不大理想,出現一定損蟹,不少客戶都補過苗,從興化第一二殼脫殼情況來看,苗種關系確實比較大。水癟子問題集中在肝壞死,從更大的方面來講,是微生態失衡,環境和育種上面我們做不了太多,關鍵是選擇營養均衡的功能性飼料,根據去年和今年對比,感覺河蟹第一第二殼就算前期,三殼算中后期。在扣蟹培養、成蟹養殖的3-4月份,是可以調理好的。
只要還能攝食的,我們是建議養殖戶“棄魚喂料”,即把投喂冰鮮魚改為投喂配合飼料。保持池塘水環境穩定,過段時間觀察攝食情況和傷亡情況。去年興化大暴發,用冰鮮魚和加工料的明顯減少,大家都在用大廠家的配合功能性飼料。我們現在推廣的模式是全程使用全熟化河蟹料,有很多養殖塘口案例可以佐證。
未來河蟹行情肯定會趨于合理化,也就是說利潤空間更合理,那么,大部分養殖戶應該選擇是“降本增效”。降低成本:用冰魚,12~16千克長1千克河蟹,成本高!同時,人工成本也大,需要時間排隊購買切割,冰魚對水質污染造成池塘用藥成本的上升。天邦股份全熟化河蟹料有“1143”黃金搭檔套餐,“蟹三超”功能性飼料,蘇北精養河蟹模式餌料系數低到1.0,蘇南蝦蟹混養模式2.0,飼料全程平均成本在16元/千克。可以說,明年河蟹養殖戶對于苗種品質、功能性優質飼料的需求會更加明顯。
綜合以上三位的觀點,鑒于水癟子可能是多種病因引起,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確切的病原,因此建議養殖戶切不可病急亂投醫,況且病原它本身也是一種生物,環境中一直存在,只有當機體免疫力下降、且環境條件利于病原的生長才能導致養殖品種發病,因此養殖戶只要從品種本身和水體環境兩個方面做好工作即可。具體來說可概況為;①投喂優質飼料,飼料中定期拌有益菌,提高河蟹體質,②調水、改底,種好水草,營造河蟹適宜的生長環境。③鑒于蘇南大多以蝦蟹混養模式為主,建議在七月份可增補青蝦苗種,適當彌補一下在河蟹上的損失。夏季青蝦在河蟹養殖池中的套養方法下文將專門介紹。
1.來源:《科學養魚》雜志社
2.作者:宋遷紅
3.微信號: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