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二殼以來,許多河蟹養殖區(溧水、金壇、溧陽等地)都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河蟹拉腳現象,通過大量走訪,筆者發現今年的拉腳現象比去年嚴重得多,且爆發晚持續時間長(去年集中在1-2殼之間,今年從2殼一直持續到現在)。
許多養殖戶起先不注意,等到二殼后拉水草時才發現草中大量拉腳蟹,拉腳蟹體質差、不吃食、殘肢很難再生,大部分無法堅持到下次蛻殼,更不用說度過高溫了。因此在高溫季節來臨前,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歸納出以下四點河蟹拉腳的原因:
1、苗種:許多人把拉腳現象簡單歸結為營養和環境因素,而忽略了苗種自身的問題。有些養殖戶認為:第一殼蛻得很好,沒有傷亡,肯定跟苗種無關。然而筆者發現在第二殼出現拉腳的螃蟹中,很多蟹的規格大小明顯比正常二殼的螃蟹小得多,其實這些拉腳蟹都是正在蛻第一殼,由于苗種質量差導致其蛻殼極其緩慢(懶蟹),形成大量拉腳現象。
2、營養:河蟹每次蛻殼前都要先進行營養儲備,很多養殖戶認為前期吃小魚因此只要補鈣就行了,而忽略了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的加強,造成蛻殼無力。同時二殼以后許多人都還是兩天喂一次,河蟹營養積累不夠,導致拉腳頻繁。
3、缺氧:今年拉腳現象嚴重的塘口,大部分呈現兩種狀態,一是水草長勢旺盛,清澈見底;二是水體渾濁、透明度極低。這兩種水質的共性就是藻類較少、晚上溶氧低。水草雖旺但前期水位淺,白天溶氧溢出,晚上耗氧劇烈,形成“氧債”,螃蟹在草中蛻殼,水草過密,一旦缺氧,蛻殼無力,形成拉腳現象。
4、應激:今年4、5月份陰雨天居多,天晴后溫度一下子回升,加上水位淺,導致早晚、晝夜溫差較大,河蟹應激反應重。同時水質過清、水草過密的塘口PH波多較大,易引起刺激而出現拉腳現象。
針對拉腳現象提出的幾點建議:
1、餌料要天天喂,定期添加金維安+離子鈣拌料,保證蛻殼期所需營養。
2、拉水草避開蛻殼期,在蛻殼前水草要及時疏通。
3、草旺水清的塘口拉完草后用藻樂肥+膏肥專家肥水,防止水體缺氧。
4、適時提高水位,及時肥水,緩解溫差、PH變化過大。
老塘口要經常改底,緩解底部缺氧和毒素產生,使用衛底(2畝/袋)定期干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