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不知不覺,河蟹養殖又要面對一年最艱難的時期——高溫期,為什么說度過高溫期艱難?一來水草難保,尤其是像泗洪這種高密度又只種伊樂藻的池塘,二來,高溫期水質難調,容易變壞,螃蟹也容易缺氧。那么今天想要討論的就是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即如何保持高溫時期螃蟹塘的水質清爽,不至引起藻類過剩。因為藻類一旦過剩,將引發一系列的水質問題,這是根源。

藻類過剩,顧名思義就是池塘藻類過多,種類多、數量大。在塘口肉眼觀看發現水質要么綠,要么黃綠,在有機質懸浮的情況下,看上去會發黑發暗。那么,什么樣的塘口容易藻類過剩?有幾種情況,第一是沒有水草的池塘,水草和螺螄是池塘凈水的兩大系統,如果水草出現問題,又沒有螺螄的情況下,水最容易肥,原因是池塘的營養物質沒有東西吸收,找不到去處,只能是長藻類,靠藻類將這些營養物質吸收轉化掉,于是,藻類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生長,甚至瘋長。第二種情況是底泥較厚,常年不清淤的塘口,這種塘口就算水草多也容易藻類過剩,很好解釋,經年累月的殘餌糞便堆積,底肥足,一旦水溫適合藻類生長即大量繁殖,有人要問,為什么是每年高溫期才容易肥而不是早期,因為早期水草大量吸收,同時投喂少,進入水體的碳源、氮源也相對較少,水溫氣溫也不適合藻類大量繁殖,所以早期不容易出現。第三是喂料過多。何謂喂料過多?就是所投的餌料螃蟹吃不完,有剩余,每天積累一點,時間一長,積累的量自然就多,一多水就肥。這又是為何?因為飼料是高蛋白的,這些蛋白沒有經過養殖動物吸收轉化,直接進入水體,水解成氨基酸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這是很好的肥料。以上這三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導致藻類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他情況的具體原因在此不再贅述。總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當池塘里營養物質供應大于營養物質需求,就容易導致水質過肥!”
那么,為了“清爽”的度過高溫期,我們的養殖朋友該如何去做?我來支支招!
一、勤換水
勤換水是最有效可行的辦法,也是最節約成本的做法。勤換水,就是在高溫期來臨之后,一周左右的時間將池塘的水換掉一部分,一般是換掉整塘的三分之一。換水,一來有助于池塘水體流動和上下層水體對流,這樣能增加水體溶氧;二來,能把池塘中的富營養物質帶出去,不致于積累過多消耗不掉。
二、勤改底
雖說改底的作用是肉眼看不見的,底改也不是立竿見影的特效藥,但這么多年下來,底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勤改底,就是要讓你的池塘底部環境良好,池底有機營養物質、有害細菌、殘餌糞便等沒有累積,我們都承認一個觀點,只有把底養好了,才能養出一塘好水。但是,就算你長時期的堅持改底,最后可能底還是不好,這個原因出在哪里呢?是因為你在選擇底改的時候沒有選對,市面上的底改多種多樣,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都有,大廠的小廠的代加工的數不勝數,而且很多是不能過質檢的,所以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附帶說說水世紀“強效底凈”,強效底凈主要成分為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是目前在水產上用得較多的水質改良劑,其作用是氧化、殺菌、增氧。其強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地氧化底部有機質和黑泥,與水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不穩定的臭氧(O3),臭氧瞬間分解生成氧氣(O2)和原子氧(O),釋放出的原子氧(O)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釋放出的氧氣(O2)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解氧。
第三、勤消毒和培菌
為什么水質好壞與消毒和培菌有關?這不是沖突的嗎?其實一點也不沖突!消毒的目的,是為了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細菌,同理的,水體中的細菌之間也存在競爭,當有益菌群大量繁殖,池塘水就往好的方向走,當有害菌群增多,就會抑制有益菌群的繁殖,使水質惡化。所以,建議先消毒再培菌,這樣有益菌群(定向培養的菌群)能更好的繁殖,培菌可以選擇粉劑的芽孢桿菌、乳酸菌等復合菌如“黃金益菌素”經發酵在晴天上午定點潑灑。那培菌和水質清爽好壞有什么關系呢?當每年過了夏至,氣溫一般都能達到35℃左右,水溫能達到30℃以上,純伊樂藻塘此時水草已經漂草或者代謝減慢,對營養物質的消耗吸收減弱,這時培菌,能加快這些營養物質的轉化與消耗,所以培菌對保持水質清爽有極大地作用。

池塘水質的好壞,與養殖戶的管理水平是有極大關系的,但是要管理好一池水,需要耐心和細心,同時配合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如此,相信定能培養出一池“清爽”的好水。
來源:水世紀華東團隊
作者:譚夢明
微信公眾號:北京水世紀(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