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是合鰓魚科黃鱔屬的一種魚類,在我國各地均有生產,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以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但養殖起來卻非常困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為什么黃鱔那么難養殖吧!
種苗難以選擇
目前黃鱔人工繁育種苗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能力靠人工大規模育苗,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養殖戶主要依靠就近抓捕或購買等方式獲取野生黃鱔苗。然而一些沒有經驗的養殖戶,卻會到外地購買所謂的“特大”、“優質”黃鱔苗。其實這些黃鱔苗同樣為野生黃鱔苗,不僅價格遠高于市場價格,而且經過長期、高密度儲存以及轉運多數都已患病。下塘后,短時間內傷亡率便可高達80%以上。因此,大家一定切勿到外地購苗,盡可能選擇當地現抓捕上來的黃鱔苗。
技術難以解決
黃鱔養殖并未形成規模,同樣沒有較為系統的技術理論,多數養殖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當然有關黃鱔養殖的書籍很多,不過其內容多為照搬養魚技術或不切實際,并不能給實際養殖帶來太大幫助反而可能會帶來一些誤導。因此,無經驗的養殖戶可先到黃鱔養殖大戶處進行學習參觀,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摸索養殖。
飼養管理不善
不少養殖戶將不同規格的黃鱔苗放入同一養殖塘(網),這樣便容易造成大苗與小苗搶食,甚至飼料不足時大苗吃小苗。這樣雖然大苗可以快速生長,但總體產值卻十分低。另外,一些魚類、蚌類以及蛙類等都會捕食黃鱔苗,特別是小苗極容易被捕食。因此,養殖戶在下苗前一定要對池塘進行徹底清理方可。
環境意識不強
黃鱔養殖對環境要求特別高,不少養殖戶卻對環境極不重視,非常容易導致黃鱔苗發病甚至死亡。首先池水不宜過深,若黃鱔要頻頻浮到水面進行呼吸便會影響正常生長,最佳水深以20~30公分為宜使黃鱔不用浮游便可將頭露出水面。其次,水質一定要清潔,避免施肥肥水,不然則容易造成黃鱔發病。最后,一定要在水面覆蓋水草遮蔭、凈化水質,沒有水草黃鱔難以養殖成功。
飼料選擇不當
有的養殖戶采用玉米面、麥麩、豆粕以及菜葉等素料飼喂黃鱔,雖然黃鱔饑餓的情況下會采食,但卻并不能滿足黃鱔生長對營養的需求。飼喂黃鱔應以蚯蚓、蠅蛆、黃粉蟲以及小雜魚等葷料為主,然后少量輔助飼喂一些素料。另外,飼喂黃鱔的飼料必須固定,避免隨意更換,不然則會引起黃鱔拒食影響正常生長。若需要更換飼料時,應循序漸進逐漸過渡方可。
黃鱔養殖為何失敗?
1、亂購苗種:許多養殖戶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等不科學操作,養殖中死亡率在90%以上。
2、不擇品種:黃鱔從外觀看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類型,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3、大小混養:同一池中大小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池塘總產量低。
4、池水過深:黃鱔體內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
5、施用糞肥:許多養殖戶向鱔池施糞肥,但由于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如此“改良水質”是得不償失。
6、不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凈化水質,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以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7、選錯飼料:黃鱔屬底棲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應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有的養殖者卻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喂黃鱔。
8、頻繁換料:許多養殖戶因餌料無保障,常改換餌料種類投喂。實際上黃鱔飼料應有一定的穩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會影響正常生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