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鱔魚

                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二)

                編輯:   時間:2018-06-22   瀏覽:

                  五【黃鱔特性】

                  1.名稱和分布:黃鱔屬于亞熱帶淡水魚類,又名鱔魚、長魚、田鱔、田鰻、蛇魚等。屬于硬骨魚綱、合鰓目(左右鰓孔在頭部腹面連成一“V”字形的裂縫,故屬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黃鱔廣泛分布于亞洲東南部,中國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產此魚,以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為主產地。

                  2.形態特征:黃鱔體圓,細長,呈蛇形。頭短而圓,尾端尖而細,沒有腹鰭,背鰭、臀鰭、尾鰭退化。體表無鱗,粘液分泌豐富。體色:背呈黃褐色,具有黑色的不規則斑點,隨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微有變化;腹部灰白色,并有淡色條紋,或呈青灰色。黃鱔全身只有1根脊椎骨,脊椎數多,約在140枚以上,無小刺。

                  3.生活習性:

                  呼吸特性:黃鱔鰓嚴重退化,不能獨立在水中呼吸。黃鱔的口腔是主要的呼吸器官,皮膚也具有很強的呼吸功能。黃鱔的耐低氧能力隨著鱔體的大小而有差異,大鱔耐氧能力比中鱔要強,幼鱔耐低氧能力相對差得多。適宜的溶氧為4~6毫克/升,低于1毫克/升時,能導致鱔魚窒息死亡。黃鱔處于平靜狀態或水溫較低時,新陳代謝緩慢,機體生化耗氧率低,黃鱔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為主。黃鱔在進食、劇烈運動以及氣溫較高時,從水中獲得的溶解氧遠遠不能滿足機體運動和代謝耗氧,此時黃鱔則轉為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為主,或者頭部頻繁伸出水面呼吸,或者將頭部持續露出水面。

                  水溫:黃鱔屬變溫動物,夏出冬蟄。黃鱔有“四怕”:怕冷、怕熱、怕光、怕吵。其中前兩怕都是與水溫有關。黃鱔能生存的水溫為1~32℃,適宜黃鱔生長的水溫為15~30℃,攝食活動隨溫度提高而增強,生長明顯增快。最適宜黃鱔生長繁殖的水溫為22~28℃,此時攝食活動強,生長快,有時白天也會出洞呼吸或覓食。水溫低于20℃,生長緩慢;水溫低于15℃,攝食緩慢;水溫低于10℃,很少覓食,低于5℃,停止進食,進入冬眠,水溫高于30℃,生長受抑制,鉆入洞中或泥中,僅露出頭部,全身臥于泥上,有些黃鱔出現白天浮游水面、停止吃食等現象;水溫到40℃以上,導致黃鱔急躁不安、相互纏繞、熱昏迷,最后大量死亡。黃鱔對水溫驟變非常敏感,因而在人工養殖中,若對水溫調控不當時常會導致黃鱔患上感冒病。

                pH值:鱔魚一般喜歡生活在中性和弱酸性的(pH值在6.5~7.2之間)水中。pH值低于6或高于8以上,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黃鱔生長。同一鱔池的pH值一般清晨最低,白天上升,傍晚出現高峰。

                底棲性: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適應力強,多在湖泊、稻田、塘堰、溝渠、池沼、水庫等靜水水域的淺水區水底泥土中鉆洞穴居,也生活于水流較緩的溪流、江河緩流處。但深水和流水水域卻很少存在黃鱔定居。在深水區域,如果有密集的水生藤類植物漂浮生長,黃鱔也能在這部分水域棲息。

                  穴居性:黃鱔常鉆入泥底或田堤、堤巖和水邊亂石縫中營穴居生活。黃鱔棲息的洞穴,一般在水下5~30厘米處,以便隨時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洞長約為魚體全長的2.5~3.5倍,穴道多彎曲目分叉,每個洞穴至少有2個出口,2個出口通常相距有60~100厘米,其中一個出口在離開水面的地方,一方面作為逃敵的退路,另一方面作為洞穴內的通氣孔。冬季棲息處干涸時,能潛入土深30~40厘米處越冬達數月之久。水位變化大的水體,甚至有時會有5個洞口。

                  晝伏夜出:黃鱔晝伏夜出,白天藏于洞內,晚間出外活動,常于夜間守候洞口捕食。當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常出洞呼吸與捕食。黃鱔對光和味刺激不太敏感,但嗅覺、觸覺很靈敏。春夏秋三季活動頻繁。

                  食性:黃鱔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歡吃鮮活餌料,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在自然條件下,黃鱔主要以小魚、小蝦、昆蟲及幼蟲(如搖蚊幼蟲、飛蛾、蚯蚓、黃粉蟲等)、小河蚌、小螺螄以及水中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等大型浮游動物為食,同時吞食小蝌蚪、小青蛙,有時也攝取少量浮萍、絲狀藻類、嫩水草和菜葉等。攝食方式以吞食為主。

                  人工飼養黃鱔,主要以蚯蚓、蠶蛹、黃粉蟲、小魚蝦、鮮魚漿、蠅蛆、小蚌、螺肉、屠宰下腳料、各種動物內臟、配合飼料以及米飯、米糠、熟小麥、高梁、玉米、麩皮、各種餅類(豆餅、花生餅、菜籽餅)、豆腐渣和瓜果等新鮮飼料來飼喂。人工飼料最好是將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粉碎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成顆粒飼料投喂。

                  飼料缺乏時,大黃鱔也殘食小黃鱔。黃鱔拒絕吞咽無味、苦味、過咸、刺激性異味餌料。能使黃鱔穩定攝食的配合飼料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腥味,細度均勻,柔韌性好,飼料形狀為條形。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為嚴格,一經長期投喂一種餌料后,就很難改變其食性。因此,在飼養黃鱔的初期,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以便飼喂。

                  體表黏液:黃鱔的體表分泌豐富的黏液,大量分泌的黏液對黃鱔的體表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使黃鱔在鉆泥和在水草等雜物中游動時能有效避免可能對皮膚帶來的傷害,研究發現,黃鱔的黏液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質,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病菌侵入鱔體,但受到外界刺激(如刺激性藥物及高溫、高密度長時間存放等),有可能會造成黏液大量脫落而導致黃鱔免疫力急劇下降甚至發病死亡;黃鱔的黏液還含有溶菌酶和大量的營養物質,若養殖水體太少,大量脫落的黏液極易發酵引起水溫升高,導致黃鱔發病(稱為“發燒病”)。因此,無論在養殖過程中還是運輸過程中,都應保護好黃鱔體表的黏液。

                  生長:剛出膜的幼鱔體長1.5厘米,一冬齡的黃鱔體長28~33厘米。二冬齡體長30~40厘米,最大黃鱔體長70~80厘米,體重0.5公斤以上。

                  下表是不同生長環境下不同年齡的體長與體重,表明黃鱔的生長速度與環境及餌料有關。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4.繁殖習性—性逆轉:

                  黃鱔從胚胎期到性成熟期,都為雌性個體,沒有雄性個體,性成熟后即可產卵。但在產卵以后,卵巢慢慢地轉變為精巢,以后就產生精子而變為雄性。幾乎所有的雌性黃鱔一經成熟產卵后,無一例外地都變成了終身雄性。中間過度階段稱為雌雄同體,這種性別轉換現象被稱為性逆轉,在動物中少見。
                中國養殖基地 yzjidi.com

                  5.優選鱔種:

                發展黃鱔的人工養殖,首先要有好的鱔種。不同的鱔種對養殖環境的適應能力、生長速度、養殖效果是不完全一樣的,選購鱔種時要特別注意。常見鱔種和特征如下:

                深黃大斑鱔:身體細長,體圓,體形標準,體色深黃,背部和兩側分布不規則褐黑色大斑,大斑從體前端至后端在背部和兩側連接成數條斑線。適應能力較強,生長速度較快,個體較大。深黃大斑鱔是目前我國發展黃鱔人工養殖的首選鱔種。

                土紅大斑鱔:體色土紅,尤以兩側較明顯,其它特征與深黃大斑鱔相似。是優質鱔種,但數量少。

                淺黃細斑鱔:體形標準,體色淺黃色,身上的褐黑色斑紋比較細密,幾乎無斑線。生命活力較強,生長速度不如深黃大斑鱔。淺黃細斑鱔在自然鱔群中數量最多,來源方便,是發展人工養殖、解決鱔種的重要來源。

                  青灰細斑鱔:身體細長,體色呈青灰色,其上有細密的褐黑色斑紋,但不形成斑線,人稱花鱔。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生長速度較慢,個體較小。青灰色鱔一般不宜選作人工養殖的鱔種。

                  淺白色繕、淺黑色鱔:在黃鱔的自然種群中,還有淺白色鱔、淺黑色鱔,這兩種鱔數量不多,生長不快,外形不好,一般不宜選作人工養殖的鱔種。

                  六【黃鱔養殖模式】

                  黃鱔養殖的方式很多,有池塘網箱養鱔、水泥池養鱔、鱔蚓合養、稻田養鱔等,養殖戶可利用水田、池沼、養殖池等現有設施和條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采用哪一種養殖方法。

                  (一)池塘網箱養鱔

                網箱養殖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種養殖方法,具有不占耕地,基建投資省,機動靈活、產量高、效益好等優點。缺點是:①消毒、治病施藥時,難以使藥液均勻散布水體。②不易清除殘食。③黃鱔在網箱內越冬時易發生凍害。

                 1.水域選擇

                網箱養鱔,合適的水域主要有河道、水庫、湖泊、池塘、大型精養魚池。

                  ①河道、水庫、湖泊:河道水源無污染,四季水位較穩定,水深至少1.5米,透明度50厘米左右。
                ②池塘:池塘水深在1.5米以上,池塘、河溝按原有的情況正常放養魚種。池塘水質良好,無污染,池塘水透明度35厘米左右,pH值在6.8左右,溶氧較豐富。
                ③大型精養魚池:魚池地勢要稍高,背風向陽,周邊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不受污染。魚池的形狀盡量為長方形,長寬比為2:1或3:2,東西方向。池塘面積不少于667平方米,水深1.5米左右。水中無雜物,透明度15~20厘米,池底平坦,向排水方向稍傾斜。魚池排灌自然,池埂寬度2米,用水泥或石塊護坡。

                 2.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凈化:詳看“黃鱔養殖金處方”和“關鍵控制技術一:健康清塘”

                 3.網箱插放

                ①網箱規格:網箱高1.2~1.5米。網箱規格視需要而定,大型水面,網箱面積6~20m2,其中以6m2為佳,利于水體的交換。小型水面,網箱規格:長3米x寬2米x高1.2米。網箱口上方一周伸出6厘米寬的檐。
                ②網目:采用網質好、網眼密、網條緊的無結聚乙烯網,網目大小視養殖黃鱔的規格而定,以不逃黃鱔且利于箱內外水體交換為原則。網眼16~20目,網箱網眼一定要固定得非常好,使用指甲刮經線和緯線,線不會移動。在敵害較多的水面,多采用雙層網箱。
                ③網箱放置:網箱入水深0.8~1米,水面以上部分0.4~0.6米。大型水面,箱與箱間距1米左右,行距2米,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節,東西長、南北寬排列。小型水面,箱間距0.5米,行距1.5米,東西長、南北寬排列。網箱的設置面積不宜超過池塘面積的50%,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的池塘,網箱安放密度可達到40~50%,否則應控制在30%以內。網箱設置避風向陽,水流速在0.1米/秒以內為宜。箱底距池底30~50cm。

                  網箱的固定有2種方法:

                 a.浮動式網箱:箱體隨水位的變化而自然升降。箱體用支架固定在水中,支架為毛竹和角鐵。網箱懸掛在支架上,網箱四角連結在支架的上下滑輪上,便于網箱升降、清洗、捕鱔。適用于大型水面或水位變化較大的水面。保持網箱上邊緣離水面0.4米,以防黃鱔外逃。
                b.固定式網箱:網箱四角用竹子固定,四邊用毛竹扎架,毛竹與四角竹子結活絡節,做到水漲網箱能升,水降能下,做好日常管理的浮標。適用于水位變化不大的水面,如靜水河溝、池塘等等。

                  4.肥水培藻:施用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因此倡導健康肥水,切忌濫施糞肥,詳看“黃鱔養殖金處方”和“關鍵控制技術二:健康肥水新主張”。

                5.設置食臺和移植水草

                ①設置食臺:每個網箱設置2~3個長40~5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框作食臺,食臺在水下距水面20厘米左右。
                ②水生植物的選擇與培育:水草能起到防暑降溫、凈化水質的作用,能為黃鱔提供良好的隱蔽場所。在鱔種放養前45~60天,先將網箱投放入水,讓網箱附著一些藻類,以避免鱔體與網片磨擦造成損傷,同時箱體內放養好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繁殖較快的水生植物,給鱔苗的放養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網箱養殖培育水草有水花生與水葫蘆兩種較為常用,一般淺水網箱或池子多用水葫蘆,深水網箱最佳的水草是水花生,早春季節水花生剛剛發芽,可以連其水下的枝干一起采集回來,鋪設的水草要能夠覆蓋整個網箱面積的75~80%,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移植水草前,先洗干凈,后用5%的食鹽水浸泡10分鐘左右,以防止螞蟥等有害生物隨草帶入箱中。剛鋪設的水草比較瘦,尤其在早春鋪入的水草,莖桿上可能連葉片也沒有,此時應在水草種植區追施健草養螺寶(1公斤/畝),以促進水草的生長和利于培養出肥、活、嫩、爽的良好水質,從而提高鱔苗的成活率及提早開食。當水草生長到基本可以覆蓋整個網箱后,便可以考慮投放鱔種。

                  6.放養鱔種

                新制的網箱放入水中,必須經過3~5天浸泡,有害物質散發消失后方可放養鱔種。目前,黃鱔種苗來自捕捉的野生苗,以籠捕為優。凡電捕、釣捕及肛門淡紅色患有腸炎病的鱔種應堅決剔除。鱔苗體色,一般以黃色最好,即背側呈深黃色并帶有黑褐色斑的鱔苗,青色鱔次之,灰色鱔不宜作鱔種。放養時間:在4~7月,溫度20~25℃最適宜,6~7月為最佳的放養時期。溫度超過30℃放養,影響鱔種成活率,鱔種規格以30~40尾/kg為宜。網箱中大小黃鱔混養時,小鱔不敢爭食致使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還會發生黃鱔相互殘食,因此放養時必須大小分箱,同一網箱要求大小均勻,放養密度每平方米2~3kg。

                鱔種投放前,在水溫10~20℃,用3~4%的食鹽水浸泡鱔種3~5分鐘。在河道、水庫、湖泊利用網箱養殖的,鱔種消毒后放養。在池塘、魚池利用網箱養殖的,要求在投入鱔種前15天,選擇晴天進行生石灰清池消毒,生石灰用量每畝50~70千克。藥性消失后,即可放養鱔種。馴食10天后,再投放泥鰍5~15尾/平方米,同時在網箱中投放5~10尾鯽魚,用來刮食網箱壁上的藻類及有機物顆粒,使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

                  7.開食和馴喂

                ①開食:前3天不要投喂,讓黃鱔適應環境。從第4~6天開始喂飼料。每天下午7點鐘左右投喂飼料最佳,此時黃鱔采食量最高。開始投喂時量要少,一般在吃食初期投喂黃鱔最喜歡吃的蚯蚓、蠅蛆、河蚌肉、黃粉蟲等,然后逐步加入以后想長期使用的廉價餌料,如小麥粉、蠶蛹粉、小雜魚、螺螄肉等,將幾種餌料拌勻后做成條狀,再將條狀餌料定時投入到食臺上。
                ②初期防病:鱔苗在捕捉、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內傷或外傷,投苗后1~3天內用百安威或綠康露(0.5毫升/m2)兌水潑灑,第二天用解毒超爽(1毫升/m2)兌水潑灑,每天觀察箱內黃鱔,看見上草黃鱔(黃鱔爬到水草上,鱔體長時間離開水面),應及時撿出淘汰。
                ③馴食:觀察黃鱔正常后,可以進行馴食。⑴馴食投喂時間在傍晚或晚上(黃鱔有晝出夜伏的習性);⑵因黃鱔有貪性,首次投喂量占黃鱔總重的0.5%,馴食過程按照紅絲蟲(蚯蚓)→紅絲蟲+魚漿→紅絲蟲+魚漿+飼料→魚漿+飼料的過程慢慢馴化;⑶為了保肝健腸,增強黃鱔的抗病力,在餌料中拌入活性蒜寶(1%)、保肝促長靈(0.5%),用金氨基兌少量水與飼料拌成團,投入到食臺上,馴食要有耐心,循序漸進,整個過程一般需要2~4周。
                在鱔魚形成良好的攝食習性后,即可開始慢慢在鱔餌中加入人工顆粒飼料共同投喂,采取先少后多、逐步適應的方針漸漸增加人工飼料的比例,配合飼料配方為:魚粉22%、餅粕類20%、能量飼料40%、蚯蚓12%、礦物質1%、金肽康1%、活性蒜寶(或健長靈)1%、多維2%、金氨基1%。用此配方飼料投喂,投喂量按黃鱔體重的3~5%。每天上午8:00時和下午6:00左右各喂1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的30%左右。具體日投餌量主要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黃鱔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原則上以每次投喂2小時左右吃完為度。黃鱔采食量增大以后,應注意防治腸炎,根據養殖戶總結的經驗,按上述配方,在投喂時拌入高品質的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如健長靈(1%)或活性蒜寶(1%),可防止腸炎和寄生蟲病;必要時還可以每周停喂1天,以緩解黃鱔腸胃的壓力。
                ④飼喂黃鱔:一忌偏“素”缺“葷”:有的養殖者利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等植物性餌料飼喂黃鱔,其營養滿足不了黃鱔生長需要,導致黃鱔逐漸瘦弱甚至死亡。黃鱔屬肉食性魚類,應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二忌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東拼西湊,經常更換餌料種類。黃鱔吃餌料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餌料種類,黃鱔會難以適應而拒食(改喂蚯蚓除外),會影響正常生長。如需更換餌料品種,應將新餌料與原餌料混合飼喂,并逐漸減少原餌料的比例,同時增加新餌料的比例,直至全部更換為新餌料。

                定期捕撈花白鰱用打漿機打成魚糜,加入配合飼料飼喂黃鱔;讓飼料→黃鱔排泄物→有機物、無機鹽→藻類、細菌→浮游動物花、白鰱維持一個動態平衡,讓整個養殖系統形成良性循環,水質得到改良和凈化。

                夏季可在離網箱水面6~8厘米處,吊一盞8瓦的黑光燈,誘蟲落水喂鱔。也可吊一只鐵絲框,內放臭魚、腐肉誘蠅產卵生蛆,蛆掉入箱內喂鱔。

                每年的初秋時節是黃鱔總體投料量最大的時候,也是黃鱔病害高發期,因此時網箱內黃鱔密度較大,長期投料致使池塘水質容易惡化,黃鱔很容易出現腸炎、污水中毒等癥狀,因此必須將活性蒜寶(1%)和解毒超爽或凈水王(1%)拌喂飼料,每周拌喂3~4餐,同時每周網網箱內和網箱周圍潑灑解毒超爽或凈水王(1毫升/m2)。

                8.水質管理

                保持水位穩定,夏季注意黃鱔的防暑工作,水位不宜過淺,防止水溫過高而影響黃鱔的生長。夏季靜止水域表層水溫很高,可用高壓水槍噴射底層涼水,在網箱上加蓋遮陽網降溫。同時夏季氣溫較高,是黃鱔的采食高峰期,產生的排泄物致使養鱔池塘水質較肥,水草容易瘋長,部分水草會長高到超出網箱。遇上下雨,往往會有黃鱔沿著水草爬出網箱,因此,應觀察水草的生長情況,對水草進行整理:割除部分靠邊的水草,并將長得過高的水草想箱中推移。

                  高溫季節,投飼量大,黃鱔排泄量多,池底沉積大量有機物,有機質分解消耗水體中大量氧氣,造成缺氧。無氧分解,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同時厭氧茵會大量繁殖,感染鱔魚致病,此階段應以水質、底質養護及防暑降溫為主。為了預防水質、底質惡化,適當的換水非常必要,一般5~7天一次,高溫季節3~4天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排出池中底層低氧水。為保持水質活爽,還應定期(前期10~15天,中后期7~10天)潑灑新活菌王和六抗培藻膏,每畝用新活菌王500毫升和六抗培藻膏400克,每7~10天拋灑一次六控底健康(200克/畝),使黃鱔養殖水環境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保持旺盛的食欲和較快的生長速度。黃鱔偏嗜弱酸性水,pH值要求在6.5~7.5之間,池水消毒不宜經常使用生石灰,過高的堿性能使黃鱔脫粘,降低機體免疫能力,應采用百安威或綠康露(200毫升/畝.米)進行消毒。

                警惕微囊藻中毒:如網箱放置密度過大,加上高強度的投喂飼料,黃鱔的排泄物和散失的殘餌大量進入養殖水體,致使水體營養鹽類過多積累,水質很快變肥,溫度適宣,微囊藻等藻類大量繁殖。如果沒有藻類的消耗途徑,就會因過度繁殖,在高溫季節藻類大量死亡,釋放毒素,引起魚類中毒。因此,適當控制放養面積和放養密度是十分必要的。定期(7~10天1次)用黑金神和六抗培藻膏全池潑灑可有效預防藍藻(微囊藻)、青苔和泥皮的滋生和繁殖,使用方法:1包黑金神和1包藻健康浸泡1夜后于第二天上午與1桶六抗培藻膏加水混勻稀釋后全池潑灑,可用8~10畝.米;用解毒超爽或凈水王全池潑灑和用解毒超爽或凈水王拌喂飼料,可有效防治黃鱔因微囊藻引起的中毒。

                冬季池水溫度降低,黃鱔停止攝食,進入冬眠狀態,及時做好防凍越冬工作。保持水位1.4米深左右,網箱的入水深度在80厘米左右,網箱上加蓋塑料薄膜,避風防寒。

                網箱養殖黃鱔的水體要有一定肥度,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之間,水色過清會影響黃鱔生長。養殖池塘應根據情況適時適量地用六抗培藻膏或藻幸福追肥。為改善水質,提高池塘利用率,箱外應適時套養鯽、鰱、鳙、草魚等,套養鯽魚同時還可清除黃鱔的敵害。

                9.網箱的養護

                堅持每天巡塘、巡箱,網箱內一定要保持清潔,每天及時清除殘餌。如藻類大量附著箱體,就會影響箱內外水體交換。一般在生長季節隔天清掃1次網箱,可用掃帚清掃。10月份以后,天氣轉涼,投飼減少,清洗間隔時間可拉長至7~15天。生長期間,每日早晚巡視網箱,檢查網衣是否破損,防止網破逃鱔,網眼有否堵塞以致影響水體交換,如網眼被附著藻類堵塞處理的方法有:①刷洗網衣,②換箱,③微生物分解;檢查箱底,發現死鱔要及時撈除。注意水位變化,及時調整網箱位置。箱內的水草也要經常去除老化部分,促進新草生長,增強水草的凈水功能,秋季水溫開始慢慢降低,水草開始老化,故應及時撈除老化水草,并留出1/7的水面進行灑水,以提高水溫,改善水質。隨著個體長大,應及時篩選分養,調整密度,防止鱔魚以大吃小。

                防敵害:網箱養鱔最大的危害是老鼠對網箱的破壞和水蜈蚣鉗殺鱔苗。老鼠為了偷吃黃鱔飼料,常會咬破網箱造成逃鱔;而成年水蜈蚣,一只一晝夜可鉗鱔魚苗埔16~20尾,因此對魚苗造成的危害很大。殺滅水蜈蚣的方法:用厚竹片、草繩或膠皮管扎成直徑約1米的圓圈,放在魚池一端,用竹樁固定于水面,然后向圈內滴加煤油或柴油,見圈內形成一薄層油膜即可,在圓圈上方離水面35厘米處設一盞燈。由于水蜈蚣有趨光性,夜問見光就會向燈游來,當其尾部觸到煤油或柴油時,賴以進行氣體交換的氣門就被油膜封住,而導致窒息死亡。所以,只要連續點燈殺滅幾個晚上,魚苗池中的水蜈蚣,就能被全部殺滅,但對魚苗不會產生任何的副作用。最后,用勺子將固內的油膜慢慢地舀走就可以了。

                10.起捕

                秋季達到上市規格的成鱔應及時起捕,未達上市規格的幼鱔也要在霜降前捕撈出箱,移至小型鱔池中越冬。在網箱中起捕黃鱔非常方便:先將箱內的水草清除(注意捕獲鉆入水草中的黃鱔),然后解開網箱一端的繩子并將網箱提起,使箱內黃鱔集中在網箱的另一端,使用帶柄網兜將黃鱔撈起放入運輸箱內即可。在冬季低溫季節,對于要上市的黃鱔可以采用干運(運輸筐內不加水),只要箱內的厚度不超過30厘米,一般7天內不會出現死亡現象。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