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應《當代水產》雜志社邀請,泱盛生物技術總監趙宇江于“當代水產QQ群”進行技術交流,現將交流內容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當前處于黃鱔放苗階段的養殖戶有所幫助。
實錄內容如下:
首先非常感謝《當代水產》,給了我這次機會,能夠和大家做這樣的交流。中間有任何問題的話大家可以私信給《當代水產》的小編們,然后由他們按照順序再發給我,在后面的互動環節進行回答。
然后正式開始之前,我有兩點說明,因為這里面有一些我之前的同事和我現在的同事,,我希望大家把這個提問的機會留給其他一些新的朋友,熟悉和認識我的人,可以私下里再交流。
我今天講的這個題目叫網箱養鱔十二式,這是我多年來在市場上總結出來的關鍵點。當然要把黃鱔養好,肯定不止這十二式,但是如果把這12式做好的話,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黃鱔產量多少不會虧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的黃鱔養殖主要集中在這些地方,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還有四川。當然其他地方也會有養,但是這幾個省應該是養殖最集中的。我這個PPT最早做的時題目是為什么那么多人來養黃鱔,但是我現在改了題目,“為什么我們現在養黃鱔的利潤越來越薄了”。
為什么那么多人養黃鱔,這個很簡單,因為賺錢。為什么利潤越來越薄,這是因為技術基本上成熟了。特別是我去過的這幾個省份,都已經很成熟了。特別是這個產量,一年一年的在增加。國內的消費已經達到一個飽和了,所以到了年底,價格也起不來。
所以說這一點很關鍵,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黃鱔,覺得有很高的利潤,可以賺很多很多錢。但其實這個利潤已經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了,之前在養黃鱔的時候,一個一個六平米的網箱利潤可以達到1000元,這個是相當可觀的。
所以說想靠黃鱔來賺取暴利,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養殖和消費更趨于理性了。現在養黃鱔想賺錢,還是靠產量。產量根據我的調查,黃鱔養得最好的,我認為還是湖北這邊。仙桃這邊5~6方的網箱,放20~25斤,當年可以產量70~90斤,這個產量還是可以的。因為黃鱔是這樣子,翻的倍數直接乘,只要能夠乘到3倍的話,基本是不會虧錢的。
但是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平均的產量是2.5倍左右,這個點就是徘徊在賺錢和不賺錢之間的這個點。


第一式:養殖水體的選擇
養殖水體的選擇這個是對于我們新的養殖戶來說的,最早在09年結束的時候,有很多人吃過這個虧。因為09年的時候正處于黃鱔養殖的上升階段,很多人跟風養。在江西的時候很多養殖戶,在鄱陽湖的支流里面養,那個湖面很開闊,結果把網箱放下去以后,被大風全部吹倒了。
所以黃鱔養殖不能選擇太空曠的水面,因為風很大容易把網箱刮倒。這是為什么養殖水面不宜選擇太大,特別是針對我們第一年養的。然后這個水深方面,建議不要太深也不能太淺,一般我們建議最好1.2~1.5米,為什么不能太深?水太深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水溫起的很慢,養殖黃鱔一般情況下在七月份開始放苗,如果水溫越高,它的攝食好一些,這就是水為什么不能太深。
那為什么水不能太淺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遇到極端的高溫天氣,今年沒有高溫天氣,但是如果遇到那種極端的高溫天氣的年景,黃鱔的攝食量會下降,嚴重的話,還有可能會停食。所以水不能太淺,最淺也要超過一米,如果是比一米還淺就很危險。
但是我們實際在下面做服務的時候,經常會有養殖戶反應,去年的時候我水深70~80公分,也養的蠻好。這種情況其實只是屬于個案,個案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因為他在當年那種情況下,也許溫度不高,也可以養的蠻好,但是如果遇到那種極端天氣,水太淺,肯定攝食量會下降,甚至停止攝食。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水太淺的話,到了十月份十一月份,降溫太快,或者是天氣變化比較劇烈的時候,對黃鱔的影響也會比較大。這也是為什么養黃鱔的水不能太淺的另外一個原因。
第二式網箱大小的選擇與設置
現在網箱的大小,總體趨勢是逐漸趨于小型化的。在我們剛剛開始養黃鱔的時候,10個方,12個方都有。但是現在超過8個平方的都很少了,現在基本上是5~7個方比較多。但是各個地方的有所差異,就是我們華中區的不同省份,他們網箱的大小也是有一定區別的。
為什么這個網箱趨于小型化呢?這個跟黃鱔的行情有關系的。因為在09年之前,很多養黃鱔的不叫養黃鱔,叫暫養。那個時候,這個苗種價格是10多塊錢,暫養到年底,他的價格可以到20塊錢,甚至30、40,你的黃鱔即使一斤都不長,還是掙錢的。所以那個時候的網箱都很大。但是現在基本是倒著了,我們現在的苗種是30多、40多,然后賣的時候呢,按去年的行情一般也就是20~30塊錢。
這幾個省里面,養殖水平最高的應該還是湖北,然后是江西,最后才是湖南。這里我就把自己了解的這幾個省養殖的情況大致介紹一下。湖北現在主要集中仙桃,仙桃肯定是最多的,然后就是潛江有一部分,公安有一部分,洪湖有一部分。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湖北靠近黃岡那邊,黃梅黃鱔養得也是很好的,這是我們湖北的情況。
然后的話湖北的苗種,一部分來源于本地,一部分來源于安徽。湖北這邊有一個特點就是,仙桃、洪湖、潛江一帶,單個養殖戶的養殖規模比較小,一般100~200口網箱。
湖北的像黃岡地區的網箱規模要大一點,1000口、2000口,500口左右的也比較多。這個是和仙桃區別比較大的一個地方。
江西的養殖主要集中在進賢地區的三里鎮,上饒地區的瑞洪鎮、還有鄱陽也是比較多的,南昌地區也有一些。
江西這邊大部分的苗是來源于安徽的,本地苗很少。江西本身離安徽比較近。另外江西這邊的養殖特點也是300~400口比較多。
湖南這邊相對養殖水平還是要低一點,現在制約他們的因素,主要還是苗種的問題。這邊在2011年的時候,很多人從安徽拉苗,死亡率很高。因為安徽和湖南還是距離稍微遠一些,從這點來講湖南這邊的話相對來說條件比較不利些。
我們這三個省的大致養殖情況就這樣,因為我們群里有很多人做漁藥的,大家可以了解下相關信息。每個省的養殖模式也好,規模也好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按湖北來說,仙桃和黃梅、黃岡的差別都很大。
然后我們這個網想的設置也很關鍵。一畝水面放20~25個網箱(6個方的標準網箱),6個方的是主流,如果放得多了的話,特別是到了后期,水質會出現問題,而且出現問題以后很難調整過來,所以我們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有很多養殖戶會反問,我去年搞得很多,也也成功了,這個原因你還應該再想一下,原因在于你是第一年養。
我們很多養黃鱔的養殖戶都會覺得,黃鱔好像也不是那么難養,我第一年養就養得蠻好。其實很多人不明白一個道理,黃鱔第一年養是很容易成功的,但是,池塘養過三年以后,基本上成功率就開始下降了,養過三年以上的黃鱔塘,就是再養四大家魚也不是那么好養,那這個塘就要特別特別注意了。
另外網箱之間也要有一定的間距,我下面有一張圖大家可以看一下。

這是在2010年在江西看到的,相對比較大的一個人工挖的池塘。這里網箱的設置需要注意的,一個是走船的一排,要有一定的間距,同時,網箱與網箱之間也要有一定的間距。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網箱要順著我這個標箭頭的方向,最好是順著風的方向,一般是南北走。這樣的話,有利于什么有利于網箱里面有害氣體的散出。因為黃鱔網箱養殖到一個月以后,晚上就會開始發臭,如果通風好一些,有害氣體就更容易散發出來。
第三式水草的選擇
水草的選擇,如果是接觸過黃鱔的,可以不講的,這里我可以講快點。現在主流的就兩種:一種水葫蘆,一種水花生。這兩種草其實是各有利弊的。現在湖北大部分用的水花生,江西則以水葫蘆為主。這兩種草都可以把黃鱔養好,但它們都是各有優缺點。

上面是水花生,這是我們水草里廣泛應用的。然后大家可以看這個圖片,網箱縱向的距離是夠的,但是橫向距離是不夠的,這個網箱設置有點密了。
水花生的優點是到了養殖后期,草基本不怎么爛,即使爛了,還有梗子,不怎么壞水,如果是養隔年苗的話,建議用水花生。它的缺點是,有肉蟲,那個肉蟲學名叫什么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肉蟲多的話,可以把整個水花生都啃光。這就是水花生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然現在如果把這個肉蟲預防在前面,也可以基本完全解決。
這個就是我們草上面的肉蟲,大家當發現這個草上面有很多洞的時候,就開始要打藥了。當我們發現蟲很多的時候再打就遲了,而且對黃鱔不好。我們選的藥是5%甲氨基阿維菌素甲銨鹽,這是一個農藥,15g一小包,最好用五十斤水然后用噴霧器噴300個平面,不是平方。
在這里插一點,現在網箱里的水草控制在三分之二是最好的,不能讓網箱遍及水草。黃鱔入箱養殖35天左右的時候,網箱里的水草已經很茂盛了。這時我們就要開始撈了,保持網箱里的水草始終在三分之二左右就夠了,這樣比較有利于網箱里面有害氣體的散出。

還有一種水草是水葫蘆,水葫蘆在江西是用得比較多的。從09年開始用到現在,養得還不錯。水葫蘆的優點是,前期的遮蔭效果是比較好的,缺點是到后期特別壞水。可以看我的第二張圖里,水葫蘆它的結構,它下面的葫蘆是海綿組織,到后期爛了之后,就沒什么東西了,全都爛到水里了,對水質的影響特別壞。
我的建議的話還是,水花生是首選。水花生就不需要做食臺。我的第二張圖是水葫蘆做的食臺,把餌料放在食臺里面,讓黃鱔過來吃。

這個油草大家了解下,其實現在用這種的也很少了。10年的時候有一部分人用這個,但是基本上養不好。為什么養不好呢,因為油草容易板結,那些有害氣體譬如氨氣等是散發不出來的。現在基本沒有用油草的。
第四式放苗前的準備
其實我們后面這些才是更重要的,我講的這些觀點,可能會跟我們養了多年黃鱔的人發生沖突,但是也會分享一些養得非常好的人的秘訣,希望大家能夠有收獲。
放苗前的準備,水草入箱以后,前期的殺蟲消毒是很關鍵。殺蟲除了殺肉蟲,還要殺螞蝗。當然前期把蟲殺到位以后,基本不用擔心后期有螞蝗。我這個圖里擺的是野生藥用的螞蝗,真正黃鱔身上的螞蝗是小螞蝗,像米粒一樣大小,是很難殺的。
對于那種螞蝗,目前基本上還沒有什么很有效的方法。有些時候螞蝗殺死了,鱔魚也死了,甚至是鱔魚殺死了,螞蝗還沒死。所以前期水草入箱之后就開始殺蟲,這個很關鍵。
殺蟲劑的推薦是菊酯類加敵百蟲,這兩個毒性也比較強,劑量適當放大一點,放一倍也沒問題。但是最好不要用硫酸銅,因為硫酸銅對水草的影響比較大,今年我也遇到一例,用了硫酸銅前期殺蟲之后,水草發黃,黃鱔入箱以后都一個月了,水草長得都還是很不好,所以還是不要用硫酸銅。
消毒,有碘制劑、戊二醛、二氧化氯等都可以用。然后特別注意的,在鱔魚入箱之前的三到五天,一定要解毒。前期的消毒殺蟲一定要做到位,但是一定不要少的環節是解毒。很多養殖戶把解毒這個環節漏掉了。如果解毒不徹底,黃鱔入箱以后,開口就會很慢。所以解毒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個是要特別注意的。
第五式挑苗的技巧
第五式,鱔魚的挑苗技巧,其實對我們湖北這邊來說,不怎么現實。湖北大部分都是鱔魚苗直接到塘里,沒有挑選的余地。但是對于江西,一般他們買鱔魚苗基本上都是本人去安徽那邊自己去挑,自己去挑就會有一定的自己選擇的權利,但是安徽這邊的鱔魚苗一直也是比較緊俏的。
挑的時候肯定最好是規格一致,這樣方便馴化。如果大的大、小的小,入網箱之后,都是大的鱔魚吃,小的鱔魚苗就吃不到,就沒什么產量。

然后我們要選擇最好選擇天然苗,如果大家能自己去收苗子的話,最好收天然苗。安徽有兩個地方,合肥和六安市苗種的集散地。很多人都到這里去收苗子。如果你可以去下面的鄉鎮收,這樣可以保證苗種的來源是確定的。
然后看鱔魚的頭部是否伸出水面,我們自己在挑的時候,可以適當把水加深,如果這一箱鱔魚有很多鱔魚的頭都伸出水面,那這個鱔魚品質是很差的。因為健康的鱔魚都是在網箱下面的。
然后還有一點,安徽這邊都是竹筐或者桶裝鱔魚苗,你可以踢一下這個竹筐或者桶,看看鱔魚有沒有反應,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說明這個鱔魚苗是有問題的。如果鱔魚在竄,說明這個是比較健康的鱔魚苗。
還有一點,我們放鱔魚苗的時候,不要追求價格低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好天氣。也不要太早放,會出現什么問題呢?鱔魚販子收進來后,一般有些會進冷藏庫一樣的地方,如果你買了這樣的鱔魚苗,基本會全軍覆沒。
這就是鱔魚苗挑選的技巧,鱔魚苗種逐年在上升,很多時候基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如果有條件,可以按照以上幾點來選擇。
第六式鱔苗的運輸
黃鱔的運輸,我在剛接觸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在運輸的箱子里加青霉素,其實加青霉素沒什么用處,黃鱔的疾病更多的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而青霉素是抗革蘭氏陽性菌的,所以加了基本上只是個心理安慰。最好是加一些維生素和葡萄糖就可以了,沒必要弄那么復雜。
放苗天氣的選擇是最關鍵的,決定了黃鱔養殖的成敗。如果大家在放苗的過程中遇到下雨,或者剛放苗就下雨,那么你養殖黃鱔的成功率至少降低一半。
我們實際在放黃鱔苗的時候一定要看天氣,經常天氣不好的時候,黃鱔苗會降價,很多人看到便宜幾塊錢甚至十幾塊錢,抱著僥幸的心里放苗,但是往往都養得不好。所以建議大家放苗一定要看好天氣,哪怕是貴幾塊錢,但是天氣好,養殖的成功率就高,不要去貪那幾塊錢的便宜而帶來更大的損失,得不償失。
最好的天氣,放苗之前,晴了兩三天,放苗之后最好也能晴兩三天,至少兩三天,最好一個星期。我記得,今年的8月7號前后,這段時間天氣很好,是放苗最好的時機,放苗的人很多。
但如果進的是本地苗,遇到下雨,這個對養殖的影響不大。但如果是外地苗,拉苗的車子在路上淋了雨的話,那個影響就很大。

這是一張放苗的圖片,放苗的時候,一般周圍的養殖戶都會過來一起幫忙。這個圖片的左邊,可以看到一個竹筐子,一個竹筐子一般是一百斤,最后分到4個箱子里,一般一個箱子是25斤。湖北這邊一般會稱一下,江西那邊是不稱的,因為放的苗很多,來不及稱。放苗要注意的一點是,一定要在大太陽出來之前,最好在上午十點之前把苗放下去。
第七式黃鱔的開口
黃鱔的開口是黃鱔養殖的第一道鬼門關,開口開好了,黃鱔養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開口沒開好,就注定了你今年的黃鱔養殖很難進行下去,極有可能會虧本。
然后我們建議,在黃鱔入箱以后要停食,最好饑餓一到三天,當然有些地方不停食,也有養殖成功的案例。但是我還是建議最好要饑餓。因為黃鱔經過長途運輸之后,需要一個恢復體質的階段,這個和我們人的大病初愈是一個道理,不可能一下就吃大魚大肉。保證所有的鱔魚都有饑餓感,這樣餌料喂下去之后,所有的鱔魚都可以開口吃食。如果餌料喂下去,一部分吃食一部分不吃,最后養出來的黃鱔就大的大、小的小。
馴食,最好在饑餓了以后,采用蚯蚓或者水蚯蚓馴化一下。前三天的用藥很關鍵。我估計市場上很多人前三天會消毒,這種其實是很錯誤的做法。
為什么是錯誤?其實消毒這個環節主要是來源于四大家魚。一般四大家魚魚苗放到塘里之后要消個毒殺個蟲。為什么鱔魚不提倡殺蟲消毒?因為第一,鱔魚是長途運輸過來的,本身體質就比較弱,還用這些消毒劑去刺激,會影響它開口,嚴重甚至會死亡。第二點鱔魚是無鱗魚類,它對藥物更加敏感,如果盲目消毒殺蟲,對體表的粘液破壞更加嚴重。
而且通過這么多年我給養殖戶的建議,養殖戶按照我的思路來操作的,基本養得不錯。所以我建議入箱前三天不要用碘制劑、戊二醛等進行消毒。
那我們用哪些東西呢?其實我們只要用解毒的,抗應激的就足夠了。消毒劑用多了會有很多副作用。有些養殖戶會反問,我之前也消毒了,但是效果也不錯。這只能證明你之前進的鱔魚苗品質不錯。如果你進到了差一些的鱔魚苗,用這種方式消毒,只會雪上加霜。
黃鱔的誘食時間是從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的下午開始,投喂率也不一定嚴格按照2%~3%來喂,你可以在第二天選三四個箱子,先試一下看看可以吃多少蚯蚓,第三天可以根據第二天的投喂量來掌握投喂份量了。開始投喂的時候要加些多維,前期的多維可以加倍的添加,后期可以降下來。當然如果前期投喂效果還不錯,就直接加一點飼料了。
如果第三天攝食較好,第二天一定要加倍。這樣做是為了讓所有的鱔魚都能吃到餌料,投喂前期保證網箱里稍微有點剩余的餌料,很多人認為馴食的時候餌料吃干凈是好事。但我認為有點剩余才是最佳,因為這樣能開口的鱔魚都吃到了。第二天投喂的時候,再把前一天的剩余的撈掉。這個可能和很多養殖戶的觀點可能有出入。
第三點就是網箱里的除臭很重要。鱔魚的嗅覺很靈敏,如果網箱里如果有死鱔魚,發臭的餌料,鱔魚的攝食量會下降的。所以我們要定期除臭。再者網箱投喂量比較大,一般投料到一個月左右,扒開水草,網箱都會發臭。所以我們從前期開始就要除臭。我的建議是一周一次,選擇臭氧片進行除臭。
第八式,如何正確驅蟲
養黃鱔和其它的不一樣,養黃鱔必不可少的一個工作就是驅蟲。黃鱔在自然界里,90%的野生黃鱔都是帶有寄生蟲的,這個我們是有資料調查的。
大家會問自然界里有蟲子,鱔魚也沒有死,為什么進入網箱要驅蟲呢?因為進入網箱,密度增加了,而且黃鱔的體質與野生相比也要差很多,腸道里的寄生蟲會大量繁殖,影響到它的攝食和生長,所以我們也要進行驅蟲。

然后看這張圖片,黃鱔的腸道和胃是連在一起的,左邊的圖片的左半截是胃,右半截是腸道。圖片上顯示的是棘頭蟲,棘頭蟲在腸道里靠近胃的這一邊。右邊這個圖鱔魚的腸炎很嚴重,這個里面有一個棘頭蟲,一般腸道里只有一個蟲子的話,沒必要驅蟲。

上面這張圖片主要是線蟲,黃鱔體內的確實有很多寄生蟲,這些以蠕蟲為主,高溫都可以殺死。所以不像很多人說的,黃鱔蟲很多,吃了不安全。遇到這種謠言,我們要及時制止。這個圖片顯示,線蟲很多的,嚴重會把腸道弄穿,跑到腹腔中。

我們的驅蟲方案上面有寫,切忌使用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對黃鱔進行驅蟲,驅蟲后鱔魚就不吃食了,這個我在下面市場里有遇到過。所以一定要提醒大家。
然后還有第二點,驅蟲的時間很關鍵。很多養殖戶很著急,感覺鱔魚攝食可以了就開始驅蟲。其實沒必要這么早驅蟲,最好是正常攝食1個月,也就是黃鱔入箱30~35天再開始驅蟲。不要10多天,20多天就開始驅蟲,驅蟲太早有幾個弊端,可能還有一部分鱔魚開始攝食,驅了也白驅,如果驅得稍微重了,鱔魚攝食就會開始下降。
驅蟲標準步驟,第一步護肝,最好用中藥,再加多維。第二步,把阿苯達唑加進去,驅三天,第三天用板黃散,驅三天,這就是最標準的一個步驟。
然后要注意的一點是,實際在驅蟲的過程中,藥量一定要按體重來計算,不要按餌料來計算,或者是說自己估計,這種都是不科學的。要么就驅得太輕,達不到效果,要么就驅得太重,導致鱔魚不攝食。因為阿苯達唑這個藥只是使蟲麻痹,不可能殺蟲,從腸道內排出,從而達到驅蟲的效果。第二個,整個養殖周期只驅蟲兩到三次,不要每個月都驅蟲,但是每次驅蟲驅到位就好。
第九式餌料投喂

關于黃鱔的餌料投喂,是除了黃鱔開口之后的第二關鍵點。開口決定黃鱔是否能養成,餌料投喂決定黃鱔能賺多少錢。
當然,現在黃鱔的餌料投喂,我所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不一樣,江西、湖南、湖北都有自己的做法。江西的餌料魚是鄱陽湖里的魚或者海魚,湖北的餌料魚是白鰱,各地方餌料魚的選擇不一樣。第二點,搭配比例也不一樣,江西是2:1到3:1,兩斤到三斤魚肉搭配一斤飼料。湖北仙桃兩斤到三斤魚肉搭配一斤飼料比較多。黃岡這邊基本上可以達到1:1。我的建議是把飼料的量提高,這樣可能會更有幫助。
實際在操作的過程中,養殖戶會說,飼料加多了,黃鱔是否會更容易發病。我的回答是不會。實際上有的時候是飼料的量加上來了,但是魚肉的量沒有把握好,所以容易發病。如果把總體的投喂量控制好,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減少漁病的發生。

第二個方案還處于試驗階段,我估計群里沒有人這樣做的。推薦在飼料里適當的加一些魚粉。這是大致的一個算法,大家可以看到,四斤白鰱的魚肉,但是如果我們用魚粉,成本是六塊錢,可以節約了2.8元。而且魚粉不容易變質,容易購買,價格穩定。

因為我們的魚粉,特別是進口魚粉基本上里面沒有水分,也沒有魚油。魚油含量很低,它也可以降低鱔魚脂肪肝的發生。同時也受白鰱價格影響較小。成本會低些。我現在也在找養殖戶做實驗,慢慢把魚粉用量提高上來,提高的越高,相應成本就降得越低。
第十式,黃鱔網箱養殖的內保健

這個不用做過多的解釋,每個月兩個療程,一個療程七天,中藥加多維。適當加強維C,效果會很好。

這個圖我想說明的是,一個網箱里養出的黃鱔規格差不多,那樣產量就不會低,但如果一個網箱里的黃鱔大的大,小的小,產量就不會太高。
第十一式,網箱水質調控
網箱養鱔的水質調控,養殖一個月以后,基本沒有好水。所以說水質調控是黃鱔網箱養殖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之前也有提到,如果是第一年養,即使不調水,黃鱔也會養得很好,但是如果到第二年,第三年,還不調水,黃鱔肯定養不好。因為養黃鱔投喂量太大了,但是水體又很小。六個方的水體,每天投一到兩斤的餌料,到時候又都轉化為糞便,對水質的破壞是很大的。
所以說養黃鱔是必須調水的。這個不用懷疑,新塘有可能不需要調水,但是老塘絕對不可能。所以一般老的養殖戶養三年就會換一個地方。越養到后面,水質就越難調控。
實際上在調節過程中,沒什么特殊的。只是在調水的頻率,要更頻繁些。特別要注意的是網箱的解毒和除臭,還有糞便殘餌的分解。網箱我認為要化學和生物的方法一起來。光靠生物方法解決起來沒有那么容易。
生物的話,枯草、糞鏈球菌、EM菌、光合細菌等都可以用,結合起來用。我自己的觀點是,調水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微生態制劑結合起來。
然后我們的大頭病不是因為飼料的原因,而是有毒有害的物質多了。鱔魚的鰓已經退化,真正不是它的頭腫,而是鰓部受到刺激,有點鼓。大頭病基本發生在養殖的后期。
第十二式黃鱔疾病治療

最近一段時間白露前后,是黃鱔發病的高峰期。左邊圖片是黃鱔的出血,右邊的圖是黃鱔的腸炎,你看它的那個肛門已經翻出來了。
關于黃鱔疾病的治療,黃鱔一旦發病,它就停食了。這里說的治療主要是說沒有發病的黃鱔。真正發病的黃鱔,那是沒有方法可以治的。不管是內服還是消毒,都是沒法治的。現在所說的治療,都是指的在發病的前期。
關于腸炎和出血,真正發生這種疾病,第一天一個網箱開始出現停食和上草,第二天,挨著它的箱子開始出現類似情況,第三天就開始擴散了。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內服和消毒一起做。

內服主要是保證沒有發病的網箱不會發病,外用主要是隔斷傳染源。內服可以選用恩諾沙星、硫酸新霉素加一個中藥。外用復合碘。如果治療及時還是可以控制的住的。
黃鱔的上草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很多情況都可以引起黃鱔上草。我們要忌諱的是,黃鱔一上草,還沒弄清楚原因,就盲目用藥。
一般入箱20—25天黃鱔會出現攝食下降,上草,主要原因是消化不良。這個時候問題不大。適當把投喂量減少,讓黃鱔餓一兩天,等情況好轉后再加大量。因為黃鱔平時在野外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入箱后每天吃得太好,所以會出現消化不良。如果有條件可以加一些酵母和乳酸菌促消化,這樣改善起來會更快。
螞蝗也會引起上草,這種情況不多見,也會引起。但是螞蝗不會引起鱔魚死亡,只是會影響它的生長,不必太在意。
水質惡化和天氣突變引起的上草是要特別注意的。鱔魚養到一個月以后,就必須要定期測水質。黃鱔的水質的規律是,一個月以后,氨氮開始升高,高的時候可以升到1點多,然后慢慢的氨氮會降下來,亞硝酸鹽會升起來。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就是氨氮和亞硝酸鹽都高,一旦進入第三個階段,黃鱔發病了的話,基本是沒得治。
所以水質調節一定要用到前面。一旦發現氨氮高,就要開始調水。不管是用光合細菌,還是芽孢,都要開始用了。不能再等了。鱔魚對于差的水質的抵抗力是很強的,水質很差他還是可以適應的。但是一旦鱔魚開始死,就晚了。
而且對于黃鱔養殖,我的經驗是,亞硝酸鹽的毒性比氨氮的毒性更高。一旦亞硝酸鹽高,就要抓緊時間降下來。
然后天氣突變也會引起上草。網箱離開水面還要有一定的距離。而且水草不要長到網箱的外面,一旦陰雨天氣,黃鱔會順著水草爬出網箱。
真正養殖十二式講完了,我們現在贈送兩個小技巧給大家。
我們如何計算網箱有多少鱔魚?這個很關鍵,計算清楚了量,才能把握好用藥量。在驅蟲的時候,內服只有把體重計算準了,才能有效果。藥量用少了,蟲驅不下來,用多了,魚會停食。這是我摸索了多年的公式,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出入。當然這個飼料,不同的廠家會有一點點的區別,僅供大家參考。

還有一點是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入箱以后,鱔魚開始死亡。如果少量死亡,一個箱子在三斤以下,不建議清除。清除死亡鱔魚反而會引起正常鱔魚的攝食。一般15~20天死亡的鱔魚就會腐爛沒有了。大家注意使用臭氧片(紅片一號)除臭就好了。但是如果大家不嫌麻煩,也可以清除。
如果有大量死亡,三斤以上,最好要清除。不清除的話開口會很慢很慢。清除時用棍子來趕,趕到一個角落里撈起來,再除臭。然后再來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