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是價格較貴,還常常供不應求。怎樣讓黃鱔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龔世園教授的一項相關成果,本月中旬通過了由武漢市科技局組織的成果鑒定。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認為,該成果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推廣價值。
目前,國內每年的黃鱔市場需求量約為150萬噸,但產量只有45萬噸,供需相差大,價格走高。貨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苗種供應短缺。黃鱔是由雌轉雄的性逆轉魚類,這一現象自1944年發現以來,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調控,限制了人工苗種的繁育。
龔世園教授從2004年開始,著手研究黃鱔的性逆轉調控和全網箱人工苗種繁育技術,終獲成功。他帶領的團隊運用營養、生理、行為和生態等手段,使黃鱔性逆轉得到調控,雌性保持率達到86%,雄性轉化率約達到78%,攻克了黃鱔繁育的親本來源瓶頸。龔世園說,解決了黃鱔苗種問題,也就間接解決了黃鱔上餐桌的價格問題。
此前,這項技術已在仙桃和安徽、湖南、江西等地進行中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