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鱔鱔池的清整與消毒
在鱔種放養前必須對成鱔池進行清整與消毒。清整工作主要是將池底淤泥翻耕,堵塞池壁漏洞,清理進排水管道等。鱔池清整完后,在鱔種放養前10天,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克嚴格清池消毒,并在放種前3~4天排干原池水,注入新水,將水位控制在15~30厘米。
2、鱔種的放養
放養鱔種的規格以尾重20~40克為好,若規格過小,飼養比較困難,成活率低,有些在當年達不到上市規格;而規格太大時,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和單位效益都不太高,經濟上不合算。鱔種的來源途徑有人工培育、野外捕捉和市場購買,目前由于黃鱔的人工繁殖技術的普及率尚不高,農家養鱔的鱔種來源主要還是依靠野外捕捉和市場購買。
(1)野外捕捉:這是目前解決鱔種來源的主要途徑。每年的4~10月份,水溫在15℃以上時,可在田邊、淺水渠、水溝等處進行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氣或雷雨后更多,一般夜間多于白天。捕捉的方法有鱔籠捕捉法、燈光照射手工捕捉法和手抄網捕捉法等,最好是用鱔籠捕捉,21~22時將鱔籠放出,黎明時分將鱔籠收回,倒出籠中的黃鱔,個體大的可直接出售,小的用作鱔種進行養殖。用鱔籠捕捉到的黃鱔,通常健壯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2)市場購買:若從市場上購買鱔種,必須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的個體,切忌購買咽喉部有灼傷或體表有傷的鱔種,因這樣的鱔種放養后易得水霉病,養殖的成活率很低。一些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個體也不能買作鱔種用。
不管是籠捕還是市場購買的鱔種、都可分為3類:第l類是體色黃色并雜有大斑點;第2類是體表青黃色;第3類是體灰色且斑點細密。其中第1類鱔種生長速度較快,后2類鱔種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若以500克鱔種養成成鱔后的增肉倍數看,第1類鱔種為1:(5~6),第2類鱔種為l:(3~4)。而第3類鱔種僅為l:(1~2)。因此,有經驗的養鱔戶常將這3類鱔分開飼養。
各地鱔種的放養時間因氣候不同而遲早不一,一般以開春后水溫 15℃左右為宜。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左右的鱔種8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2~4克,養殖條件好的可適當加大,而鱔種規格大時,放養密度可小些。鱔種放養時先以4%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