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是變溫冷血魚類,對環境適應性強,當氣溫降低10℃以下時(生長溫度15~30℃),就很少攝食而入穴冬眠,此時為了黃鱔安全越冬,應采取相應的越冬措施。
1、越冬方式
當氣溫在10℃以下時,將池塘養殖的黃鱔轉到室內越冬,在室內用池子或水桶按1公斤黃鱔、2公斤水的比例,將黃鱔放到池子或桶中,每天換水一次,保證室內溫度在5℃以上;如果是室外池塘養殖,可在養殖池上搭建塑料大棚,每天中午溫度最高時把大棚的通風門打開,讓棚內空氣清新。在大棚頂端安裝通風孔,以防黃鱔缺氧死亡。遇到低溫時要加厚并蓋嚴薄膜,也可采用其它加溫方式保持水溫。此法適用于小面積的養殖戶,但搭大棚所需費用較高,因此可采取以下簡便易行的干池越冬方法:在水溫低于5℃之前,向池中加土,將土堆成“十”字形的埂,再將埂稍稍壓實,以便于讓黃鱔鉆入其中冬眠。泥土深要大于30厘米。在水溫0~5℃ 時,將池水排干整個池中的泥土凍硬以至凍傷鱔體。另外,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泥土而使泥土中水分揮發太快,最好在土上覆蓋一層稻草或麥草或玉米稈,厚度 10~20厘米。此外還要經常在中午前后向池中灑水,以保持泥土濕度,待當水溫升高到5℃左右時,即可向池中加水,并開始投喂少量餌料。
2、疾病防治
如果是室外越冬大棚越冬,棚內空氣流通性不好,容易發生疾病,因此要加強越冬期間的疾病防治:
采用內服藥與外用藥相結合的方式對魚病進行防治。預防時可用中草藥(大蒜等)和抗生素(土霉素等)制成藥餌定時投喂,中草藥用量為每100公斤魚喂 30~50克,每月一次,一次三天;抗生素用量為每100公斤魚喂5克左右,每月一次,一次三天,兩種藥物交叉使用,相距半月。或可使用外用藥全池潑灑,如用生石灰、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漂白粉,使用劑量分別為30毫克/升、0.5毫克/升、1毫克/升,每10天使用一種,輪換使用。
在越冬期間,發生的魚病主要是車輪蟲病,其次是舌杯蟲病,治療措施是于早晨向池中潑灑溶化后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當天晚上對越冬池塘大換水,方法是打開排污管,使池水降至0.5米,然后加注新鮮溫水使池水復原,對魚病起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至于合劑的使用濃度,由于在疾病預防時經常使用,導致病原體對藥物產生一定的抵抗能力,故在治療疾病時,使用濃度應根據實際情況比一般濃度適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