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節氣溫偏高,鱔魚精養池的管理工作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項。
一、水質管理及時清除池中殘餌及其他污物,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狀態,每隔1天-2天換水1次,保持水深25厘米-30厘米。成鱔池水質的pH值應嚴格控制在7-7.8之間,必須常用試紙測定,偏酸則施用生石灰液加以調節。
二、控制水溫鱔魚養殖的最佳水溫為28℃以下。
夏秋時期氣溫很高,若陽光直射使水溫快速上升,鱔魚生長必受抑制,甚至染病死亡,必須采取有效的降溫措施。
1.適時換水并加注新水。當氣溫升至38℃以上時,放掉表層1/3的水,加注清水。如果有條件則采用小流量注水,采用常流水效果最好。
2.鱔魚池上空搭架,池周種植葡萄、扁豆、絲瓜等藤蔓作物,將藤蔓牽引于架上形成遮陽棚蓋,其遮陽面積以占水面的1/3為宜,讓池水保持一定的光照。
3.池中種植水葫蘆、水浮蓮等水生作物,拋置少量樹樁讓鱔魚棲息、隱蔽,度過酷暑。但注意水生作物覆蓋面積應控制在水面積的一半以下。
三、飼養管理
1.投喂鮮活的蠅蛆、蚯蚓、螺蚌等或新鮮的畜禽內臟,輔以麥麩、餅粕、面粉等植物性飼料,鮮料投喂量為鱔魚總重的8%左右,干料投喂量折半。
2.嚴禁投喂被污染或腐敗變質飼料。
3.堅持四定原則,掌握好投餌量,若遇惡劣氣候鱔魚攝食量減少應適當少投餌,一般掌握在當天吃完為度。若有殘餌應及時清除,以免污染水質。
四、注意防逃若遇氣候變化突然會使鱔魚感到不適,焦噪不安,伺機逃走。特別在雷陣雨或夜間暴雨時外逃可能性最大,應經常檢查池壁、池底有無裂縫,排水孔網罩是否完好,水深是否超標溢流,及時排除隱患,堵住鱔魚外逃的途徑。
五、疾病防治
1.預防感冒換水前后水溫高低大于2℃時常會引發感冒,應在換水量及水溫上嚴格控制,避免感冒發生。
2.防治發燒病本病由池水過線,水溫過高引起,病鱔焦燥不安,常浮出水面或躺于水草上頻頻擺頭,饑而不食,最后死亡。防治方法除遮陽降溫、加注新水外,按每立方米用5毫升0.07%硫酸銅溶液全池均勻潑灑,效果很好。
3.出血病防治方法是按每千克鱔魚用30毫克三氮唑核苷兌水0.5千克浸浴鱔魚4小時-5小時,療效很好。
4.黃斑病在鱔池內養幾只蟾蜍(癩蛤蟆)預防效果好。如果已發生本病,可將蟾蜍剝皮后栓在細繩上在池中拖幾圈,讓蟾酥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基本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