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鱔養殖業有了長足發展,但目前大多處于粗養狀態,產量不高,效益較差,筆者在調查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黃鱔高產精養技術,具體操作如下:
1 基礎設施
1.1 鱔池:選擇避風向陽、水源充足的場所建造鱔池。鱔池用磚砌成,水泥抹面,池形以圓角長方形為宜,單池面積10平方米左右,池深50cm,池埂砌成“T”形防逃檐,池底向排水口方向要有坡降。由于采用的是無土微流水養鱔,池壁下部20cm以內貼瓷磚,如條件許可,池底也應貼上瓷磚,防止擦傷鱔魚腹部,引起感染,在具體生產時,可將多池排成一列或采用梯形立體池。
1.2 供排水系統:為保證微流水養鱔時有充足的水量,在基建時,要開挖沉淀池、蓄水池各一口。沉淀池2~5畝,蓄水池1~2畝,兩池均為土地,也可利用魚池代替。為保證換水溫度,需視養殖規模建調溫池一個。養殖池的進水口與排水口相對安裝,排水口應安裝在池的最低處,溢水口設在距池底30cm處。進排水口均設有球閥開關,排水口及溢水口均有防逃欄柵。總排水渠上接排水口、溢水口,下通沉淀池。在正常運轉時,合乎要求的養殖用水由蓄水池泵入調溫池,溫水由水泵或自然落差經進水管引入各鱔池,再由鱔池經排水口排入總渠流入沉淀池,經沉淀池的自凈處理后再循環利用。當然使用循環水要防止交叉感染和二次污染問題,在遇到特殊情況時需將廢水排往外水域。
1.3 保溫、降溫設施:黃鱔的生長適溫為24~25℃,在自然環境下,黃鱔的生長期僅有5~6個月,為達到高產目的,我們應建設溫室,人為營造一個 24~25℃的環境,以延長黃鱔生長期。溫室采用普通的鋼架塑料大棚即可。一般來講,在江蘇地區10月份至翌年5月份需保溫增溫,但在7~9月的高溫季節則需遮陽降溫,這時可撤去塑料大棚,覆上遮陽率在90%以上的遮陽網。
1.4 增氧系統:雖然采用微流水養鱔,而且黃鱔的皮膚也具有輔助呼吸功能,但仍然需要增氧,以進一步改善水質,促進黃鱔生長,一般使用羅茨鼓風機,通過散氣管向池水充氣增氧。
2 養殖管理
2.1 鱔池準備:新建鱔池需用清水浸泡除堿,若池底沒有貼上瓷磚則應用玻璃鋼板或無毒農膜鋪底,池內另需投入經消毒的水花生。投放水花生的目的基于兩方面:一方面水花生莖桿粗圓,可以有效地防止鱔魚互相纏繞;另一方面水花生能分泌抗菌素,減少鱔病發生,此外水花生能有效降低水中氨氮,改善水質。池內注水8~10cm,調水進排水口,使進排水量趨于一致。
2.2 鱔苗準備:目前人工繁育鱔苗尚未普遍,養殖用鱔苗仍以野生苗為主。鱔苗宜選籠捕無傷的為好,在選苗時注意挑選背側深黃,帶有黑褐色斑或黃頸的鱔苗,規格在20~30尾/kg左右(如若是暫養催肥,則應選購每尾150g以上的成鱔為好)。
2.3 放養:野生鱔苗體表常有致病菌或寄生蟲,故而在放養前需經藥浴消毒,放養量控制在5~8kg/平方米,同池鱔苗要規格齊一,切忌大小混養,如不能一次性放足鱔苗,后批鱔苗進池時則需專池暫養一段時間后再并池。此外,為清除殘餌,可少量混養泥鰍。
2.4 投飼:野生鱔苗腸道內均有棘頭蟲等腸道寄生蟲,故而在正式投飼前需用入藥“腸蟲清”拌餌驅蟲。鱔苗對餌料是挑剔的,喜食鮮活的蚯蚓、小魚蝦等。但在正常生產中,如此大量的鮮活餌料是難以保證供給的,必須馴食。在馴食時,可用蚯蚓漿加拌甲魚餌料或成鰻餌料,制成顆粒餌料投喂,馴食成功后,逐步使用人工配合餌料。投餌時要嚴格按照“四定”要求投喂。當然,如能進行人工養殖蚯蚓,以蚯蚓作為餌料也是可以的。
2.5 防病:在黃鱔養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難題,這是因為黃鱔體表無鱗,易受致病菌、寄生蟲的侵襲,再加上黃鱔對多數藥物敏感,專用的特效藥不多,所以在生產中要以生態預防為主,比如:養殖用水的嚴格消毒、過濾,在鱔池中放養蟾蜍,減少人為損傷等等,在平時如見到病鱔應及時撈起隔離,查明病因,對癥下藥。
2.6 日常管理:黃鱔精養是項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這就要求養殖人員要有較強的責任感,規范操作,日常要觀察鱔魚的攝食情況,留意鱔池進排水量是否一致,嚴防干池現象發生,定期清除殘餌,清洗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