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黃鱔是當今熱門養殖項目,國內市場黃鱔供求矛盾突出,日本、韓國、泰國、港澳臺地區的需求也呈增長趨勢,僅韓國每年進口就達20萬噸。野生黃鱔資源除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區還有一定分布外,其它地區已被大量破壞,預計幾年后將逐步絕跡。需求的增長和資源的減少使黃鱔的市場供應日趨緊張,價格穩步上升。在冬季,沿海城市的日供需缺口達100噸以上,條重100克以上的黃鱔批發價每公斤達60~70元,50克以上的40~50元,50克以下的 20~30元,高昂的市場價格為黃鱔養殖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養鱔投資與效益
以產出商品鱔1噸為例需建水泥池、土池或網箱120~150平方米,根據收購批量的大小設定觀察池(箱)的大小,若每天只能收購幾公斤黃鱔,則建5~10個幾平方米大小的觀察池 (箱),觀察池內最好緊密鋪設水浮蓮(沒有水浮蓮可用水花生代替),也可用堆磚鋪膜的方式建立臨時水池進行觀察,還可以在大池中砌磚分隔成小池,再鋪膜做成臨時小池。
黃鱔在觀察池內分批觀察和使用藥物處理,15天后再轉到較大的養殖池進行統一養殖管理,收購野生黃鱔250~300 公斤,有條件的適度開展蚯蚓養殖和蠅蛆養殖,若蚯蚓和蠅蛆尚未開展起來的也不必刻意去等,因為馴化黃鱔吃食的鮮料有很多種,除蚯蚓、蠅蛆外,還有河蚌肉、螺肉、小雜魚、鮮魚肉、豬肝、豬肺等,只要有其中之一即可。
使用豬肝、豬肺馴食,水質變化快,應注意每天早上撈出剩余料并及時換水。
馴化過程及藥物處理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進行,直至馴化吃食普通魚飼料。馴化好的黃鱔采用普通魚飼料與動物餌料(如蚯蚓、蠅蛆等)結合進行投喂。氣溫變化及日常預防也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進行。
池養黃鱔最好在池頂鋪蓋遮陽網,以確保高溫時期的水溫穩定,遮陽網是一種比較便宜且經久耐用(一般可用三年以上)的遮蔭物,若購買不到,也可用竹席等較為方便的材料進行全池或大部分遮蔭。小規模養殖可用水泵將井水、池塘水或河水直接抽入鱔池進行換水,這樣可節約一筆修建水塔和鋪設水管的開支,只要每次換水不超過池水的三分之一,一般對黃鱔也不會產生危害。
采用水泥池養鱔,可使用普通魚飼料即可,采用土池或網箱養鱔,最好選用浮性魚飼料,這樣可避免黃鱔吃食活動時將飼料帶入泥土或飼料沉入網箱底部造成浪費,選用什么樣的飼料應在馴食初期即予確定,以免中途換料影響黃鱔采食,魚飼料和濃縮料大約需要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