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縣有一部分常規魚養殖戶在魚塘中套箱養殖黃鱔,效益很好,畝增利潤300—500元,現總結其技術如下:
1.水體選擇 選擇無污染,進排水便利,避風向陽,周邊無噪音的水體設置網箱。水體PH在7.2~7.5,水質弱堿性,溶氧充足;水域最好在5畝以上,水深1.5~2米;池底要平坦,保持少量淤泥,每5畝水面設置1臺增氧機,避免缺氧。
2.制作網箱 網箱一般由網衣、框架、撐樁架、沉子及固著器(水下樁或錨)所構成。養黃鱔的網衣多數采用聚乙烯網片制成。聚乙烯網片可分為有結網片和無結網片兩種,養黃鱔的網片最好采用無結的,網目規格選擇應視鱔種大小而定,一般采用16目和30目兩種規格。制作網箱有兩種,即全封閉式和敞口式。封閉式的網箱箱面用網片封死,在邊緣安裝拉鏈進行投飼等操作;而敞口網箱箱口要求加設倒檐,以防止黃鱔外逃。網箱面積以15~20平方米/只的大小較為理想。
3.架設網箱 網箱分單箱架設和多箱連體排列的群箱架設。養殖黃鱔的網箱可采用框架式網箱,也可采用無框架的;網箱框架可用木、竹或鋼材制成,目的是固定網箱。如采用無框架架設時,要在網箱四個角打樁,形成支撐架,把網箱往四個角的方向拉緊,使網箱懸浮在水中,但還要把箱底的四個角固定在木樁或竹樁上,達到拉緊箱體的目的,箱體有30%以上的高度露在水面上。群箱架設要充分考慮箱與箱的間距和行距,間距在1米,行距在2米左右。如在池塘中放置,網箱的面積不要超過該池面積的50%。每10平方米網箱設置1~2個食臺,20平方米以上的面積設置2~3個食臺。食臺高為0.1 米,邊長0.4米×0.6米,四周加木框,框底用聚乙烯網片編織圍成,食臺固定在箱內水面下0.2米處即可。棧橋是為管理人員走在橋上進行各項操作搭設的,一般采用木樁、竹樁搭成,橋面寬度和材料可因地而定。
4.放養前準備 網箱制作完畢,以鱔種放養前5~7天下塘架設。經過放置一段時間,可使網衣上的絲狀藻類組成生物膜,生物膜能避免鱔種入網擦傷體表皮膚。另外,要及時移植水葫蘆或水花生,使水草占網箱面積的60%~70%,最多不要超過80%。水體和鱔種消毒按常規進行。
5.鱔種放養 華東地區每年的4月下旬,當水溫上升到15℃以上即可進行鱔放放養。網箱放養要一次放齊放足,大小規格基本一致。網箱養殖鱔種盡量選大些,做到當年放養當的能上市,一般規格在每千克20~40尾,即每尾25~50 克。放養量每平方米1.8~2千克。
6.馴食與投喂
(1)馴食:網箱養殖黃鱔馴食是關鍵。其方法:鱔種下池前3天不要投飼料,讓其呈饑餓狀態,第4天傍晚開始投喂少量的蚯蚓、小雜魚或螺蚌肉,投喂量是鱔重的1%~2%,馴食期需5~7天。中途如需要改變飼料品種,還需要重新馴食。由于鱔魚喜歡吃蚯蚓,所以在投喂配合飼料時,要加入切碎的蚯蚓作為引誘劑。又因為黃鱔視力弱,攝食活動主要靠嗅覺、觸覺和聽覺,故在馴食階段要按“定時、定位、定量、定質”的要求進行,并用一定的響聲輔助馴食(如敲盆聲)
(2)投喂:馴食后,待黃鱔進入正常攝食時,應科學投喂黃鱔。投喂次數要根據黃鱔晝伏夜出的生態習性,以傍晚投喂為主。以后可視攝食情況增加上午投喂1次。長江一帶7~9月份是黃鱔生長旺盛期,每天可按攝食程度增加投喂次數。馴食投喂量為鱔體重的1%~2%,以后逐漸增加到4%~5%;正常生長期可投喂體重的5%~10%;當水溫下降到15℃ 時(約在11月份左右)可投體重的3%左右。
(3)日常管理:每天堅持早晚各巡查1次。要經常檢查和清洗網箱,在生長季節隔日清掃1次網箱,清掃時可用高壓水槍或柔軟的掃帚。要經過仔細檢查箱體是否被敵害咬破,若有破損要及時修補。要定期撈取箱內過多的水草,以防水草過盛而長出箱體,遇雨天會出現鱔逃現象。還要注意水體水位變化,夏季如下暴雨或高溫干旱時,應立即高速網箱位置。隨著黃鱔個體不斷長大,要及時篩選分養,調整密度,避免出現大吃小現象。5~9月份每半個月用漂白粉掛袋1次,每只網箱掛2個袋,每袋放藥150克。同時要定期在網箱內水體中浸漚苦楝樹皮(或樹枝等中草藥)。另外,還可定期在配合飼料中加0.5土霉素藥渣。每半個月清洗箱底1次,以防殘餌腐敗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