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工作
1、模式簡介。在黃鱔的人工養殖實踐中,出現了水泥池養殖、無土流水養殖、土池養殖、稻田養殖、稻田網箱養殖和池塘、溝渠、河流、水庫網箱養殖等多種模式。由于池塘、河渠等水域網箱養鱔具有成本低、易馴化、生長快、好起捕、綜合效益等優點,現已被廣大養殖戶普遍采用。而一些落后的養殖模式因經濟效益低等因素已經紛紛被淘汰。
2、網箱制作。養殖黃鱔的網箱,一般選用聚乙烯絞絲羅網片,網目0。8厘米。網箱規格一般為4—6平方米,長寬2米或長3米寬2米,高1。2米。網箱規格不宜過大,過大會造成苗種投放數量大,不便于馴食,易出現應急反映,起捕不方便。
3、場地選擇。為確保養殖業高產高效,地場地選擇上應適當堅持標準。場地選擇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源(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不能養鱔),能排能灌,交通方便,電力配套,進、排水渠道自成體系。無過塘進水現象發生。池塘、河溝、水庫等水域均可養鱔。面積3—5畝最宜。(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也有較大面積精養魚塘布置網箱獲得較好養殖效果的),水深1。5米以上。
4、網箱架設。網箱養鱔屬高密度養殖,黃鱔以及水生生物的耗氧量大,加上水體有機物耗氧水體耗氧,故網箱的密度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總水面的二分之一。間隔距離:行距以能行駛投餌船只為度,箱距最好留50厘米以上,便于水體交換。網箱縱向排列,即箱檔對箱擋,有的養殖戶將網箱橫向排列,即箱邊挨箱邊,不利于水體交換和操作。最好南北向。網箱入水深度為70厘米左右,出水面高度 50厘米。使用木樁和鐵絲固定網箱,木樁打在岸邊兩端,將鐵絲固定在木樁上,鐵絲的高度與網箱的上綱水平,將網箱的吊繩固定在鐵絲上。
5、池塘清整消毒。年代久遠的老塘,底層淤泥和腐植質較厚,容易滋生各種病原體,容易導致黃鱔發病。這類魚池,冬春季必須進行清淤處理,實在無力清淤的,至少也得排干池水,使底冰凌、暴曬,以差少危害。所有用養鱔的池塘,均需要在投種前進行徹底的消毒。消毒的藥物有多種,最常用的為生石灰。生石灰干塘消毒,可用干法,也可帶水進行。干法:是排干池水,只留5厘米水深,在池塘底部均勻挖若干個土坑,將生石灰堆放于坑內溶解,然后趁熱均勻灑向池塘各處,用量為 150公斤/畝;帶水清塘;即水深1米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0公斤,化水均勻潑灑于塘內。生石灰清塘消毒具有多種作用,一是可以有效地殺滅水體內的病源微生物、寄生蟲蟲卵和各種有害生物。二是可以調節水質,使養殖水體呈微堿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與繁育。三是可以增加水體是的鈣元素。四是有利于肥水。生石灰可使底層淤泥中被吸附的氮磷得以釋放,從而改良水質。應提倡大力使用生石灰,諸如五氯粉鈉,滅掃利等屬于禁用藥品,不符合無公害養殖要求,不得用來清塘消毒。
6、浸泡網箱。新制作的網箱需要在池塘里浸泡兩個星期,一方面消除聚乙烯網布產生的毒素,另一方面讓網箱附著各種藻類,使質地變柔軟,避免黃鱔受傷,感染疾病。
7、移植水生植物。網箱布置后,要在投種前20—30天將水生植物移植到網箱內,以供黃鱔棲息。水生植物品種繁多,有革命草(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根據各地的經驗,筆者認為選擇革命草和油草兩個品種移植較好。革命草占80%,油草20%。革命草前期生長旺盛,后期枯萎、衰敗,油草長年不衰,可作為后期網箱水生植物的主導品種。從而使網箱黃鱔始終具有較好的棲息條件。規模較大的養鱔專業戶,由于網箱數量大。常有破漏,逃苗現像時有發生。黃鱔害怕深水,若逃逸在網箱外池塘內往往被水淹死。為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可在池塘四周移植一些革命草,供逃跑的黃鱔棲息。還可以在革命草處投餌、馴食,待網箱修復后,用抄網將黃鱔捕獲,放回網箱飼養。移植在網箱內外的水生植物都要經過敵百蟲1000倍藥液浸泡5—6分鐘,以防止水蛭(螞蝗)、沙蛭及其它寄生蟲形成隱患。如消毒較早的池塘,投放苗種前一天,還需在網箱內潑灑一次聚維酮碘或S高聚碘力源 S高聚碘。培養水質,促進網箱內水生植物的生長,可以適當施入尿暫加 “802”,使黃鱔進箱后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