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任思宇吳春艷/文圖
鱔魚又名黃鱔、地精、海蛇等。鱔魚在以往傳統的養殖方式上已逐漸出現了網箱養殖,流水無土養殖等新型養殖方式,但在追求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養殖密度,加上鱔魚具有相互纏繞等習性,使得鱔魚養殖的疾病常常爆發,一旦疾病出現后,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黃鱔最容易發生的疾病為出血性敗血癥與寄生蟲性疾病。現筆者就近期所接診的一例鱔魚嗜子宮線蟲病進行總結,以供大家參考。
養殖條件與癥狀
該養殖場位于重慶市潼南縣,采用普通方形水泥池進行室內飼養,養殖水體為曝氣后的自來水,養殖水溫為19℃。所養殖的重約為300g的鱔魚于今年4月中旬開始發病,平均每天死亡8尾~10尾。病魚體除在體表有輕微的出血以及肛門發炎外翻外,體表局部形成明顯的突起(圖1),劃開突起后可見蟲體寄生,嚴重者可見蟲體直接寄生在體表,一端連接在突起內部,另一端漂浮在水體中。擠壓鱔魚腹部,偶爾可見有蟲體從肛門處爬出。解剖病魚,在病魚性腺處可見蟲體寄生(圖2、3)。寄生蟲體為淺紅色,鏡檢發現子宮很大,內部充滿細小的幼蟲,經鑒定為嗜子宮線蟲。
治療
將具有明顯癥狀的病魚撈出,單獨飼養在一個水泥池中。人為挑出體表可見的蟲體后,在10ppm的高猛酸鉀中浸泡5min,拌料投喂含量為6%的阿苯達唑,用量為每千克魚體0.1g。未被撈出的鱔魚,雖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但因嗜子宮線蟲的生活史特點,不能排除其被感染的可能性。使用0.2ppm~0.3ppm的敵百蟲對水體進行處理,并采用每千克魚體0.1g的阿苯達唑進行預防性驅蟲。經一周時間治療后,具有典型癥狀的魚體全部死亡;無明顯臨床癥狀的鱔魚在治療后的第5天未再出現死亡現象,僅死亡6~7尾。解剖死亡的鱔魚,在腹腔內均可見明顯的蟲體。
總結
1.該鱔魚養殖戶不僅以養殖為主,同時對市場上的鱔魚進行低價收購囤積,之后再高價售出,收購的鱔魚被隨機的放在養殖池中。此次發病極有可能是收購的鱔魚之前已經被蟲體感染,混養在一起時造成了大規模的發病。因此,收購鱔魚及其苗種時一定要選擇體質健壯、活動性強的魚體。最好收購籠捉鱔魚,電擊與鉤釣的次之,因籠捉的鱔魚不會對魚體造成太大的傷害,而鉤釣等方式對魚體的傷害較大,易造成細菌的繼發感染。更為重要的是,收購回的鱔魚要經過處理并暫養一段時間后才能入池,以除去潛在的生物性致病因子,若條件允許,收購的鱔魚應避免與健康養殖的魚體混養在一起。
2.根據此次病例的特征,發現鱔魚感染嗜子宮線蟲后,在早期不容易被發現,當在腹腔內可見明顯蟲體時,治療難度很大,效果往往不理想。生產上依然只能依靠預防來減少疾病的發生。
3.鱔魚的群居性明顯,喜歡聚集成團,高密度養殖時成團纏繞容易咬傷,也給疾病的傳播提供了契機。養殖時一定要控制密度,并嚴格的檢測改善水質,殺滅水體中寄生蟲幼蟲、中間宿主以及傳播媒介。

圖1鱔魚體表出現明顯突起,肛門發炎外翻
圖2鱔魚性腺處可見蟲體寄生
圖3鱔魚腹腔內可見蟲體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