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一)
編輯: 時間:2018-06-22 瀏覽:
黃鱔養殖管理“十字經”
氧:溶氧為核心;種:種苗是核心
草:健草是基礎;肝:保肝是基礎;
藻:培藻是前提;腸:健腸是關鍵;
水:護水是關鍵;胃:養胃是前提;
底:養底是重點。膜:護膜是重點。
(注:“膜”:指體表粘液)
警惕肥水風險
健康肥水的意義:
健康合理的肥水既能培養魚類生長所需的天然基礎生物餌料和有益生物群落,降低餌料系數,降低養殖成本,又能保持良好的藻相、菌相的動態平衡,解毒凈水(降解氨氮、硫化氫、甲烷、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穩定水色,防止水中青苔等大型藻類的滋生,增加水體和底部溶氧,增強魚類抗應激和抗病力。
現象和特征:
很多養殖戶為了“節省成本”,濫用化肥(尿素、磷肥等),亂用畜禽糞便或所謂的發酵畜禽糞便,或購買廠家采用畜禽糞便、腐植酸等原料加無機肥混成的復混肥(如雞糞、豬糞、各類固體生物魚肥、黑炭土、腐殖質等),進行肥水培藻,留下各種養殖風險和隱患。
風險和隱患:
濫用化肥肥水,不僅時效短,水質不穩定,而且會造成硫化氫、氨態氮等有害物質超標,不利于魚類的生長;還會造成底泥活性差、肥效嚴重流失,底質板結起泥皮,化肥中的無機成分極易被青苔等大型底棲藻類吸收利用并大量繁殖。
畜禽養殖場在養殖過程中,都要定期使用疫苗、抗生素、消毒殺蟲藥,致使糞便含有高抗性和高致病性的致病菌和高殘留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致病菌和蟲原容易侵入魚體,引發病毒、菌害和蟲害,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殘留會抑制魚類的生長或破壞其臟器;容易促進腐敗菌的繁殖,加速底質腐敗(耗氧、泛酸、發熱、發臭,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生成超標),水質發紅發暗,泥皮、青苔、藍藻(主要是微囊藻)、甲藻生生不息,體內外寄生蟲橫行肆虐,有毒有害物質彌漫于水體中,最終導致魚減料、發病甚至死亡。
對策和措施:
產品鑒別:畜禽糞便做成的肥料有明顯刺鼻的氨臭味,開袋后一聞便知,慎用。
產品推薦:卓越酵素鈣肥、六抗培藻膏、健草養螺寶、藻健康、藻幸福、氨基酸精華素等產品,以保證安全為前提,精選原料,不含畜禽肥料,味香,可放心使用。
警惕種苗風險
優選種苗的意義:
黃鱔要長的好、長的快,達到高產穩產,選擇健康優質的種苗非常關鍵!
現象和特征:
苗源雜、種質難保證(藥捕苗、釣捕苗、電捕苗);
鱔苗密度大、環境差:種苗活力差,應激敏感,免疫抗病力低,成活率低。
風險和隱患:
抗應激和抗病力差、發病率高,成活率低,產量低,成本高,效益低。
對策和措施:
找有經驗的人幫忙,對苗進行觀察和鑒別:察形(頭大體細、斷尾、爛尾、身體卷曲、顫抖等);觀色(身有異色:紅斑、黑頭、腐皮、出血、肛門紅腫等);觸覺(活力差、粘液脫落等),如發現有上述癥狀的苗不宜選用。
在引種時,一定要到有孵化能力的場家引種;當地有野生資源的,取自本地鱔籠張捕的鱔種,藥捕、電捕、鉤釣的鱔種不能選用,野生黃鱔,不要馬上放入池內,野生環境下生活的黃鱔,難免身上有細菌、寄生蟲,應先按大小分出不同規格,然后用食鹽水或得立康進行消毒,以免放養時,把病菌和蟲源帶入鱔池。
養黃鱔種苗是關鍵,種苗最好是用人工培育馴化的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品種,要求規格整齊、反應靈敏、鱔體硬朗有力,體表無傷黏液完整;鱔苗大小以每公斤30~40條為宜,放養密度一個網箱(按6平方米計算)放鱔苗10~13公斤。
對策和措施:
還原“養魚先養水”水產養殖真相,用“養•護”模式取代“消•殺”模式,注重營造健康的池塘養殖環境,定期用黑金神(或新活菌王)。
警惕蟲害風險
防范蟲害的意義: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健康養護黃鱔的體內環境,內外兼修,正本清源,標本兼治,從源頭預防寄生蟲的滋生,讓黃鱔不長蟲,健康快樂地生長。
現象和特征:
由于平時不注重底質和水質的養護,造成底質腐臭、水質惡化,細菌感染致黃鱔體質瘦弱、活力差,生長緩慢,給各種寄生蟲(體表寄生蟲—螞蝗、血液寄生蟲—隱鞭蟲和錐體蟲、腸道寄生蟲—棘頭蟲和毛細線蟲、胃部寄生蟲—航尾吸蟲)創造了滋生和繁殖的優越環境。
養殖過程中,濫用消毒藥、抗菌藥和殺蟲藥,治標不治本。殺藻、殺菌、殺蟲、殺病毒破壞了水、底養殖環境(水體混濁,難以培藻養水;底泥失去活性和自凈功能),讓病菌和寄生蟲產生耐藥性和產生變異,活力越殺越強;更致命的是讓黃鱔應激、慢性中毒,最終后果是殺鱔。
風險和隱患:
養殖環境惡化、濫用消毒藥、抗菌藥和殺蟲藥,使得寄生蟲的抗藥性日益增強,同時破壞了水、底養殖環境,造成黃鱔應激、中毒,藥殘嚴重,生長緩慢,甚至缺氧、死亡,產量低,養殖效益差。
對策和措施:
寄生蟲疾病的防控,根本在于還原“養參先養底,護水是關鍵”水產養殖真相,用“養•護”模式取代“消•殺”模式,清塘嚴把“三關”(詳看關鍵控制技術一),健康肥水(詳看關鍵控制技術二)、放養密度要合理,注重營造健康的池塘養殖環境,例如定期用新活菌王(或新生態、或黑金神)和六抗培藻膏養護健康藻和健康水、用健草養螺寶養護健康草、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得立康)養護健康底,注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定期拌喂健長靈和活性蒜寶等高品種的微生物飼料添加劑,改善黃鱔體內微生態環境,促進營養轉化吸收,分解清除體內毒素,保護肝臟和腸胃健康,還能驅蟲、酶解蟲卵,達到從源頭上根除寄生蟲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目的;如同人居環境,空氣清新,環境整潔,食品安全干凈,則蟑螂、老鼠、螥蠅、蚊子等害蟲和病菌難以滋生,人類健康更有保障。同時定期拌喂清源、金肽康、保肝促長靈,排解清除體內毒素,保護腸胃健康,讓黃鱔體質強健,病菌、病蟲無法寄生。就像人身體健康,抵抗力強,自然遠離病害。
警惕夏季風險
防范夏季風險的意義:夏季黃鱔生長迅速,是養殖黃鱔的黃金季節,認真關注細節、注重養護,才能讓黃鱔在夏季安全健康迅速生長,達到高產高效的養殖目的。
現象和特征:
黃鱔對高溫的最大適應限度不超過30°C,夏天烈日曝曬可使池水溫度迅速升高;
雖然夏季黃鱔生長速度快,但導致養殖密度加大,投餌量大,高溫環境,餌料容易變質、腐臭。
夏季天氣悶熱,陰雨天、雷雨、暴雨、陣雨,陰晴不定。
風險和隱患:
不主動采取遮陰防曬、降溫去熱措施,黃鱔容易發生中暑甚至被燙死;
餌料變質、腐臭,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如細菌性腸炎、發燒病、寄生蟲病等;
天氣悶熱,陰晴不定,池水容易缺氧,黃鱔出現暗浮頭,甚至泛塘死亡;雷雨、暴雨天,黃鱔焦燥不安、受驚跳動,最易外逃,嚴重時可在一夜之間逃得一條不剩。
對策和措施:
夏季必須嚴把五關:
◇降溫關:①在池頂搭建遮蔭棚,覆蓋遮陽網。②在養殖池水面投放適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遮蔭。③灌水降溫。把池中水位適當加深,采取灌水更換池內表層水來平衡池水溫度。有條件的養殖戶,可采取終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溫,效果更佳。
◇投餌關:在飼料中交替拌喂健長靈、活性蒜寶和酶解多糖可提高黃鱔的抗病力和免疫力,拌喂方法:每千克餌料與健長靈10克或活性蒜寶5克或酶解多糖5克拌勻放置1小時后投喂。遇到惡劣天氣,黃鱔攝食減少,應及時撈出剩余餌料,以免殘餌腐敗變質,污染水質。
◇調水關:雖然黃鱔喜歡生活在微酸性環境中,但在人工飼養密度較高的情況下,酸性環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使黃鱔染上疾病。實踐證明,夏季養鱔池水的pH值以控制在7~8之間為宜。定期用潑灑和拌喂清源排毒解毒和用有益微生物制劑養護水質和底質,確保水質清新、溶氧豐富;
◇防逃關:經常檢查水位的深淺、池壁和池底有無裂縫以及排水孔攔魚網是否完好,以便及時排除隱患,堵斷黃鱔逃跑的出路。
◇浮頭關:對因天氣、水質突變引起的浮頭,要減少投餌,撈出餌料殘渣,從速注入新水。注意加注新水不宜在傍晚進行,以免造成上下水層對流反而加劇浮頭。有暗浮頭和浮頭現象,應立即潑灑降解靈(300~500克/畝.米)+高穩C(250克/畝.米),切記千萬不要潑灑過碳酸鈉、過硼酸鈉、過氧化鈣和雙氧水等化學增氧劑,否則會加劇浮頭,甚至引發死亡。
警惕喂料風險
合理投喂的意義:科學投喂,不僅可以降低餌料系數,促進生長,提高養殖效益,還利于養護水質、底質,預防病害。
現象和特征:
圖省成本,用投機取巧,原料次、工藝配方差、營養差、適口性差,誘食性差、質量差的低質料。
圖省心:忽視氣候變化、藻相變化、水質變化、底質變化、潮汐變化、生理變化(病疫)等因素的影響,不懂視情況減料或停料,而習慣于盲目的定時喂料。
風險和隱患:
①投喂低價低質料:適口性、誘食性差,營養差難消化,免疫差病易發。
②忽視氣候、環境、生理變化,盲目投料,會導致飼料污染、水底惡變(底質腐敗、底質泛酸、底質發熱、pH值不穩定,各種有害生物和有害物質的產生),誘發應激反應和各種病癥,從而增大了養殖風險和養殖成本。
對策和措施:
①選用品牌料,多年來大多數養殖戶認可,口碑較好廠家生產的飼料,自配飼料的應選擇新鮮優質原料。
②排毒解毒:潑灑解毒超爽(每瓶用3~5畝.米),每5~7天1次;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5~10克投喂,每3天1次,大大減輕肝臟負荷,減少肝臟疾病。
③低氣壓、悶熱、臺風、陰雨、水質變化、底質變化、pH變化、風向變化、發病、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超標時應減料或停料,宜采取防•抗應激(按2~3畝用降解靈1包+應激寧1包)、養底(按4畝用得立康1包+六控底健康1包),解毒養水(按6~8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王1瓶+清源2瓶)。
④防止病從口入:將活性蒜寶或酶解多糖按每公斤料添加5~10克拌入鮮料(魚漿、蚯蚓、蠶蛹等)或人工配合料混勻投喂,可大大減少腸胃消化道疾病。
警惕調水風險
養護水質的意義:養殖過程要關注溶氧、藻相、菌相、水草、水質、底質等的動態平衡和變化,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主動養護水質,保持水質活爽、穩定,透明度適中,利于防抗應激、利于黃鱔的生長。
現象和特征:
受氣候變化、底質變化、管理失控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倒藻、清濁、濃濁、紅濁、醬濁、白濁、黑濁等危險水色,受此影響,養殖對象隨即出現應激減料、活力減弱,浮頭、泛塘、中毒,甚至死亡,遇到類似問題,多數人選擇調水,殊不知此時調水是有風險的。
風險和隱患:
水質突然變壞,黃鱔的第一反應就是應激,如果此時采取生物制劑或化學制劑(類似絮凝劑)強化調水,則會使養殖對象產生次生應激,從而加重應激反應,致使活力和免疫力進一步下降,致病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強。類似情況,很多時候,都會出現水調好了,鱔卻出問題的情況。
對策和措施:
水質的好與壞,優良水質穩定時間的長與短,一方面,取決于藻相與菌相是否保持動態平衡,養殖過程,只要天氣晴好,每月用2~3次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清源培藻培菌,解毒凈水,可有效保持水質活爽穩定,消除和防控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質,還能防倒藻、抗應激、防泥濁、穩定pH值等;另一方面,取決于是否注重底質的日常養護。
倒藻、清濁、濃濁、紅濁、醬濁、白濁、黑濁等常見危險水色的調養:
步驟1:凈水除隱患:上述危險水質均暗藏隱患(致病源、有毒和有害物質),可采用百安威或綠康露(經改性后無刺激、無毒副作用,既可改善水質,又可抑制病原,還可保養殖對象安全的產品)進行水體潑灑,降解、氧化、抑制有害物質和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以達到改善底質消除隱患的目的。
步驟2:解毒養水抗應激:藻類死亡有毒,水質變壞誘發應激,使用百安威或綠康露2天后,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養護底質,用解毒超爽(每瓶用3~4畝.米)全池潑灑解毒,隨后用適量用新生態+藻健康養護水質。
步驟3:穩水保健康:待水質恢復,鱔健康恢復穩定后,按6~8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混合浸泡3~5小時后配降解靈2包穩定水質,促進養殖對象可持續的健康生長。
特別提示:當出現泥濁水時,養殖戶會感到緊張和慌亂,病急亂投醫,用不可取的方法來處理:如采用絮凝劑(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銨、明礬等)吸附沉降,這是典型的治標壞本的做法。水體中的有機顆粒沉積塘底,會加劇底質的腐敗耗氧,底質腐敗的過程中會產生系列有毒有害物質。
特別建議:1.第一天潑灑得立康或六控底健康,每包用3~5畝.米;
2.第二天上午潑灑解毒超爽,每瓶4~5畝;提前3~5小時按6畝將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混合浸泡至中午潑灑時加如降解靈2包使用,酌情每周1次。
很多案例的實踐證明,按上述方法護底養水,即使水色較長時間泥濁,依然可以做到成功的健康養殖。
上一篇:黃鱔全人工繁殖的人工授精與孵化技術 下一篇:黃鱔養殖成本及利潤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野生黃鱔多少錢一斤?
- 黃鱔每畝產多少斤?黃鱔如何提高產量?
- 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 黃鱔養殖安全越冬方法
- 黃鱔最喜歡吃什么食物?
- 養殖一畝黃鱔多少利潤?
- 大棚黃鱔養殖技術
- 有機黃鱔性逆轉及環境因子的影響
- 黃鱔養殖常見病航尾吸蟲病處理方法
- 黃鱔變性過程詳解
- 黃鱔養殖成功關鍵季——放苗和白露前后
- 網箱養殖黃鱔常見病棘頭蟲病治療一例
- 黃鱔養殖疾病防治要把好三關
- 五月份網箱養殖黃鱔的技術要點
- 黃鱔池如何疏通網眼且消除底臭?請看這里!
- 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二)
- 網箱養殖黃鱔的現狀及相應對策分析
- 泱盛生物技術總監趙宇江詳解網箱黃鱔養殖“十二式”
- 黃鱔泥鰍高產套養五大技術要點介紹
- 黃鱔和泥鰍的生態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