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在進入網箱后經常容易出現上草現象,黃鱔“上草”只是一種疾病的癥狀表現,其原因也不盡不同。

一.當年新購苗種進箱上草
由于黃鱔苗種規模化繁育尚未成功,主要通過野外捕撈獲得,而在高密度、長期的運輸中導致苗種缺氧和機能失衡、儲存箱和養殖池溫度相差太大,放苗前后晝夜溫差大、捕撈、分類等人工操作應激過大等都是造成黃鱔上草主要原因。
預防方案:
a.選擇優質苗種,避免購進藥捕苗、電捕苗等;
b.運輸前剔除受傷苗種,在運輸中潑“芪黃素”(1-2ppm)和“應激素”(2-3ppm)。兩個小時再加一次。
c.放苗后“香連溶液”和“應激素”,一套外潑20-30個網箱。
治療方案:
四合一方案
“香連溶液”+“應激素”+“芪黃素”+“果根素”,一套外潑兩畝水面。
二.隔年苗(秋苗)上草
1.黃鱔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當水溫上升到10度以上時候,開始蘇醒,蠕動覓食但主要養殖區域氣溫不穩定,晝夜溫差大,分箱前后天氣不好等導致鱔魚“感冒”,引起上草。加之大多數養殖戶還沒有開始投喂餌料,黃鱔上草覓食,而水中與草面溫度相差比較大,且沒有攝食對象,以至于本來體質較弱的黃鱔凍傷或嚴重脫粘,在網箱內急躁不安、亂竄。
2.網箱中的水草太過厚密,由于陰雨時間長而腐敗,導致氨氮、亞硝酸鹽升高,加上鱔魚分箱后體質較弱,免疫力下降,慢性中毒之后引起上草。
3.分箱后喂食時,過多攝食導致鱔魚消化不良,導致腸胃受損而上草。
4.連續的陰雨天,光照少,紫外線弱,加上適宜的水溫,非常適應腐敗菌的生長繁殖,而越冬鱔魚體質弱,所以較易感染腐敗菌引起腐皮、水霉、赤皮、出血等。
5.分箱后有少許鱔魚產卵,體質弱,有些卵巢血管出血、卵粒不完整(俗稱卵粒破裂)。加上五月份的氣候原因,有些鱔魚難產而死在網箱草里,導致窩子旁邊腐敗發臭,鱔魚聞到臭味就不吃食,然后上草。
預防方案:
a.黃鱔苗入冬前強化體質,肝腸保健,連續拌料7-10天:
“芪黃素”(10克拌料40斤)+“果根素”(1瓶拌料100-120斤)。
b.定期使用“本草粒粒凈”進行底部除臭處理。
c.黃鱔開口前,四合一方案
“香連溶液”+“應激素”+“芪黃素”+“果根素”,一套外潑30-40個網箱
d.鮮餌料中添加“多合素”(300斤)+“芪黃素”(10克拌料40斤),每周2-3天。
治療方案:
四合一方案
a.在鮮餌料中添加“多合素”(200斤)+“芪黃素”(10克拌料40斤),連續內服3-5天。
b.“香連溶液”+“應激素”+“芪黃素”+“果根素”,一套外潑兩畝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