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黃鱔養殖模式】
(三)鱔蚓合養
鱔蚓合養是把黃鱔和蚯蚓養在一起,用蚯蚓喂黃鱔的飼養方法。具體做法是在流水黃鱔池里堆上一畦畦的土,施上糞肥養蚯蚓,畦與畦之間是水,養黃鱔,每天從土中挖出蚯蚓喂黃鱔。
鱔蚓合養池的建造:選擇水源方便、背風向陽的地方建造鱔蚓合養池,池子用水泥、磚石砌成,整個池形狀呈“弓”形渠道狀,池深50厘米,地下10厘米,地上部分40厘米,池面積為30~50平方米,池對角處設進,出水口,安裝好防逃設施。在池中堆若干條寬1~1.5米、高20~25厘米的土畦(選用含豐富有機質的壤土),用于繁殖蚯蚓和讓黃鱔鉆洞。土畦堆好后,使水溝中的水保持在5~10厘米深。每平方米土畦投放蚯蚓2.5~3千克,并在畦面鋪4~5厘米厚經過發酵的牲畜糞(每立方米糞肥用1包黑金神發酵),作為蚯蚓的餌料。以后每隔3~4天將上層牲畜糞鏟去,重新鋪一層,如此反復,經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投放鱔種。培養蚯蚓可為黃鱔提供春、夏、秋季的大部分餌料。另外,鱔池混養田螺,可解決黃鱔的飼料問題。鱔種下池第4天,每平方米鱔池投放10千克田螺即可。
鱔蚓合養關鍵控制點:
1.鱔池消毒→解毒→生物凈化:黃鱔放養前,要用百安威、綠康露或生石灰對鱔池進行消毒,用量:每100平方米用綠康露60毫升用水稀釋或生石灰10公斤用水溶化后全池潑灑,5天后注水,每100平方米用100毫升解毒超爽用水稀釋后解毒,3小時用黑金神(經浸泡1夜)進行生物凈化,每包黑金神可用2000平方米。
2.鱔種放養:池內畜水10厘米,蚯蚓放種后10天放養鱔種,鱔種放養前要用3~4%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
3.水質、底質養護:鱔種入池后,進水口、排水口要半開,使池內保持微流水,同時按100平方米定期(5~7天)將新活菌王80毫升和六抗培藻膏80克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每隔1周,打開池底排水口,將殘渣剩餌等污物排出,每1~2周投放1次六抗底健康,每100平方米拋灑30~50克。
4.蚯蚓投喂:鱔種入池3天后開始投喂,每天在土畦中挖出蚯蚓,經涮洗后用健長靈或活性蒜寶的稀釋液浸泡半小時后投喂,可消除病原菌和增強誘食性。
5.防暑降溫:夏天高溫季節,要在鱔池上方搭建瓜棚或葡萄架等,或使用遮陽網,同時在鱔池栽種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等。
(四)稻田養鱔
稻田養鱔是將水稻種植與黃鱔養殖有機結合在同一生態環境(稻田淺水環境)中的一種立體種養模式。稻田養鱔成本低,經濟效益高,適合分散經營,是較稻田養魚更有前途的養殖方法。稻田養鱔還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蟲等作用,對促進水稻優質高產有較大作用,適合推廣。養鱔稻田的工程設施,既要保證水稻栽培的需要,又要有利于黃鱔的養殖;既能滿足水稻滿灌全排的要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水產養殖水體,并有完善的防逃、防暑降溫等設施,保證稻鱔共生,鱔稻互利。
1.稻田的選擇:稻田養鱔應選擇通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較為安靜、交通方便的單季晚稻田進行黃鱔養殖。土質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為佳。
2.稻田的整理
①加高加固田埂:加高加固田埂,是為了提高并保持一定水位,防止田埂滲漏,有利于黃鱔的養殖。一般要求將田埂加高到50~100厘米,埂頂加寬到150厘米左右。田埂在加高加寬后,一定要進行夯實,以防止大雨沖塌或滲漏水。若有可能,可在田埂的兩側及頂端種植一些草、瓜、豆等作物,利用其根系達到護坡的目的。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用石板、水泥板等民用建筑材料進行護坡,以保證田埂結實牢固,經久耐用,并能有效地防止水蛇、田鼠等打洞,影響田埂的牢度,同時也是防止黃鱔打洞逃逸的有效措施。
②排水溝:丘陵山區的養黃鱔稻田,還應該在田埂的外圍挖一條排水溝,以便山水及時排出,防止山上洪水漫田逃黃鱔。
③開挖魚溝、魚窩(又稱魚函、魚坑、魚窩):開挖魚溝、魚溜,是緩解黃鱔在稻田里棲息生長與水稻施肥、用藥、曬田矛盾的一項重要設施,也有利于對黃鱔的飼養管理和黃鱔的捕撈收獲。冬春農閑季節開挖魚溝、魚溜,開挖面積一般不超過稻田面積的5~10%。魚溝又分環溝、中心溝和壟溝,根據田地大小開挖成“田”、“目”、“圍”字形,中間為主溝或中心溝,四周的“口”就是環溝,環溝不要緊靠田埂,要離開田埂1米,防止下雨時沖垮田埂淤塞了魚溝。魚溜5~6平方米不等,深度為60~90厘米。形狀為方形、圓形、長方形及其他形狀。魚溜最好選擇在便于投喂管理的位置,如田塊的橫埂邊或進出水口處,或魚溝的交叉處。也可開在田的中央。為減少稻田開挖面積,應盡量利用田外溝、塘、渠作魚窩。
④開挖進、排水口:稻田的進、排水口應開在稻田兩邊的斜對角,以利于稻田進、排水暢通,避免死角。面積較大的稻田,應該多開幾個進、排水口。所有的進、排水口都必須安裝攔魚柵,以防止黃鱔逃逸和敵害生物進入稻田之中。常用的攔魚柵是用竹篾、樹枝、柳條等編成柵簾、呈弧形,插入泥中,密封注、排水口,其凸面朝逆水流方向,即進水口的攔魚柵的凸面朝向田外,出水口攔魚柵的凸面朝向田內。攔魚柵的孔隙大小以黃鱔不能穿過為準。如果使用塑料網、鐵絲網作攔魚柵,其四周要嵌以木框,將其埋入注、排水口的泥中。設置的攔魚柵一定要高出田埂,并經常清除注、排水口處的泥土、雜草等雜物,便于水流暢通。
⑤建平水缺:平水缺一般建在依傍排水溝的田埂上,其高度根據稻田的水位來確定。當水稻移栽后,在排水口的地方用磚塊砌成,豎放平鋪各兩塊整磚。平鋪磚塊始終與稻田內的水面相平,口寬30厘米左右。平水缺做好后,在它的外側安裝攔魚柵。平水缺的作用是使田間保持水稻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所需要的水深,尤其是在雨季,能使多余的積水從平水缺處自行溢出,確保田埂安全并避免積水漫過田埂而使黃鱔逃逸。
3.搭棚遮蔭
養殖黃鱔的稻田不僅要設魚溝、魚溜,還應搭遮蔭棚。因為稻田中的水較淺,受日光照射和氣溫影響,水溫的變化幅度大,尤其是在盛夏季節,由于烈日的暴曬,稻田的水溫可達39~40℃,如不搭設遮蔭棚,就會因水溫過高而影響黃鱔的正常生長,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應在魚溜的西南一端,用樹枝、涼席、稻草等搭設遮蔭棚,用作黃鱔避暑降溫。為了充分利用光能和空間,還可以在凼埂上種植絲瓜、南瓜、架豆、扁豆等藤瓜豆類,既能為黃鱔的養殖遮蔭降溫,又能提高稻田的綜合利用效益。遮蔭棚還可以用竹木搭架,架上覆蓋茅草、稻稈等物,棚高150厘米左右,棚的面積以占魚溜面積的1/5~1/3比較合適。
4.放養鱔種
①魚溝、魚溜消毒→解毒→生物凈化:鱔種投放前,應對魚溝、魚溜進行消毒處理,每m2水面用百安威、綠康露0.5毫升或底舒安0.5克,3天后用解毒超爽(1毫升/m2)解毒,2小時后用黑金神(經浸泡1夜)進行生物凈化。
②選擇苗種:選擇體質健壯無傷、游動活潑、規格整齊、肌肉肥厚、體表無寄生蟲、體色為鮮黃色的鱔種。不宜放養體表發白、破皮、斷尾、口及鰓骨處有傷痕者。
③鱔種消毒:鱔種放養前,應放入3~5%的食鹽溶液中進行消毒處理,消毒的時間以5~10分鐘為宜。方法是:先在桶、盆中配備食鹽溶液,然后放入鱔種,5~10分鐘后將鱔種撈出放入清水中,約10分鐘后放入稻田飼養。
④放養時間:秧苗栽完后放養苗種。鱔種的放養密度要適宜,密度過大,易引發疾病,造成黃鱔死亡;密度太小,產量低,效益不顯著。利用天然餌料的稻田,一般每m2投放體長為10~15厘米的鱔種20~30尾。采用人工投飼的稻田,每m2可投放60~80尾。
5.投喂飼料
鱔種放養后的3~4天,不必投餌。以后,每天1次。在魚溝、魚溜內,每5平方米設1個食臺,食臺的位置應定在5平方米范圍的中央部位。食臺要求略低于水面,每次投餌時應將黃鱔餌料投放在所設的食臺上。投餌的數量以第2天清早不留殘餌為準,投喂量占鱔魚體重的2~4%。投餌時間一般以能看清黃鱔吃食的傍晚為好,也可略微推遲。每天在這一時間范圍內定時投餌,以使黃鱔形成有規律地攝食。
黃鱔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其捕食稻田中天然餌料的同時,視吃食情況,適當投喂豬血、小魚蝦等飼料,以滿足其吃食生長的需要。要求鮮活餌料先洗凈消毒后投喂,不喂腐爛變質的餌料。
6.水質管理
①水位:主要根據水稻生長的需要并兼顧黃鱔的生活習性,采取“前期水田為主,多次曬田,后期干干濕濕灌溉法”前期稻田水深保持6~10厘米,至水稻拔節孕穗之前輕微曬田1次。從拔節孕穗期開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6厘米,往后灌水與曬田交替進行。曬田期間,魚溝、魚溜、圍溝和廂溝中的水深應保持15~20厘米。
②水質:對水質的總體要求是“肥而不惡,嫩而不老,爽而不瘦,活而不死”,即:
肥:要求水質為淡褐色或嫩綠色。由于田水較淺,水體中盡量少用有機肥料,以免敗壞水質。
嫩:要求田水中的溶氧不得低于3毫克/升,保持水體中的充足溶氧,以利黃鱔健康生長。
爽:要求水色不濃而清爽。一般要求5~7天換水1次,以保持水質清新。尤其在盛夏高溫季節,要注意經常清理食臺,及時清除吃剩的殘餌,因為這些殘餌在高溫下極易變質腐爛發臭,影響水質。
活:前期一般3~5天加注新水1次,伏暑天每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進水3~5厘米。
7.溫度調節
①防暑降溫:在炎熱的季節,要認真做好防暑降溫工作。要做到防暑降溫,單靠稻田中的水稻遮蔭是不夠的,還需要搭設一些遮蔭棚。一般可在魚溝、魚溜的兩端采取搭架子,種植絲瓜、扁豆、葡萄等攀緣植物。但要注意,遮蔭棚的遮陽面積,一般只能占魚溜面積的2/3,原則是讓魚溝、魚溜的水體只照東頭日,不給西頭曬。
②越冬保種:黃鱔在入冬前需要大量攝食,儲積養分,供冬眠之需。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喂優質餌料,使黃鱔達到膘肥體壯,能安全越冬。一般在當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對所選留的親鱔及苗種,進行越冬管理。具體方法是:
帶水越冬:在魚溜中保留一定水位,其深度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確定,以保證嚴寒不結凍到池底為準。這樣,黃鱔可入池底洞穴越冬。若遇氣溫較高,黃鱔還可以出洞呼吸與捕食。
干水越冬:將魚溜中的水排干,保持土壤濕潤。為防冰凍,可在上面覆蓋一層稻草或草包等,以保暖防凍。越冬期間,要經常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特別是注意杜絕人畜鼠害。
8.日常管理
①農藥:水稻需要使用農藥時,需選用高效低毒的農藥,且劑量要準確,切忌用量過大,并在用藥前加深田水,水深達10厘米以上。施藥時,噴頭向上對準葉面噴施,盡量減少藥劑落入水中。也可降低水位,使黃鱔生活在魚溝、魚溜,防止農藥對黃鱔的影響,幾天后再恢復水位。養殖黃鱔的稻田,禁用劇毒農藥,以免造成黃鱔中毒死亡。為避免缺氧,每隔1~2天向魚溝和魚溜進1次新水,也可以采用分片施藥的方法,即一塊田分兩天施藥,頭天施半塊田,第二天施另半塊田。每次施完農藥,應在飼料中拌喂凈水王(1%)、金肽康(0.5%)進行排毒解毒,保肝健膽。
②施肥:施肥對水稻和黃鱔都有利,養鱔稻田施肥要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其中基肥占全年施肥總量的70~80%,追肥占20~30%,基肥于平田前施入,翻耕稻田時施足基肥,基肥每畝施生物有機肥800公斤(用將600公斤糞肥+180公斤秸桿+1包黑金神+1包酵素鈣肥拌勻堆漚發酵7天,每天翻堆1次;以后在生長期內,經常少量多次地追肥,分片撒施。
③防逃:每當雨天,特別是陰雨天,應注意及時排出稻田內的漬水,防止田水上漲,溢水逃鱔。還要經常性地檢查注、排水口及其攔魚設施,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防止黃鱔逃逸。
④防病:只要采取細致的預防措施,黃鱔一般不會發病。如選養體質健壯的苗種,養殖過程中每隔10天在飼料中拌喂3~5餐活性蒜寶、本草大康、保肝促長靈和金氨基,每隔15~20天在魚溝和魚溜拋灑一次六控底健康或底舒安,每5~7天在魚溝和魚溜潑灑1次新活菌王和六抗培藻膏,同時根據情況換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⑤起捕:投放規格尾重為50克左右的鱔魚苗種,經4~5個月的飼養管理,其規格一般尾重可達150克左右,大的可達200克以上。黃鱔最佳銷售時期是元旦、春節,11月中上旬將田水放干,讓黃鱔入泥冬眠,田面蓋干草防凍。捕撈時人工挖捕,陸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