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是一種特種淡水魚,由于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很好,致使不少養殖戶從事鱔魚養殖,在鱔魚養殖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量問題,產量問題要從苗種抓起,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損苗問題,損苗分為兩種:一種是非正常損苗,另一種是正常損苗。
非正常損苗包括天氣、苗種質量、運輸、溫度等。正常損苗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說非正常損苗屬于大面積突然死亡,那么說正常損苗就是小面積慢性死亡。
養過鱔魚或者接觸過鱔魚養殖的人都知道鱔魚的苗子大多以野生苗子為主,那么鱔魚會存在幾點問題:
1、苗種來源復雜,獲取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黃鱔苗在野外的時候,環境好,水源,餌料充足體質就好,做養殖時長得就快。同樣是30克的苗子,有些在野外有2年,也有的3年,甚至4年,這種在野外過的年數長,還沒長大的錯過了最佳生長期,長得慢。所以經常干旱地方出來的鱔苗長得就慢些。獲取的方式主要是籠捕,電捕的、藥捕的、釣捕的就有問題。
2、野生苗大小規格不一。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后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但是規格差距大的苗種在缺食的情況下出現大吃小的現象以及在相互爭奪地盤、吃食的時候規格小的鱔魚總是被“欺負”長的速度慢。
3、沒有泡苗的習慣。鱔苗在運輸的過程中密度大、分泌粘液過多,免疫力下降,容易讓病原體有機可乘,種苗活力差,應激敏感,成活率低。
4、清理帶有病原體的病鱔、傷鱔、死鱔。在養殖過程中,這項工作由于人們都知道那些鱔魚會影響其他健康的鱔魚,所以在下箱之前就挑選出來了,并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藥。
5、鱔魚網箱里有過多的泥鰍。在鱔魚網箱里有泥鰍是很正常的,泥鰍好動可以提高水體溶氧,清理水里的殘餌,但很多人忽略了其他問題,泥鰍會搶食,會轉播病原體。
6、不注重保肝、護腸的。很多養殖戶在訓食后由于吃的不多就沒有做保肝、護腸的工作,特別是隔年苗。沒有保肝護腸的人只知道鱔魚都沒有喂食或者吃食不是很多,保肝護腸不是浪費嗎?我可以大膽的告訴你,這不是浪費,而是你已經“欠費”了。即使鱔魚吃的少保肝護腸不可少,養的好人,平時喂的少不是為了喂食而喂食,而是為了拌保肝護腸的藥而喂食,還是那句話:平時不養生,生病養醫生。
7、平時多護膜,病時膜護你。鱔魚天生怕驚擾,驚擾時會分泌粘液而逃,在水草長的茂盛密集的時候,鱔魚會分泌一些粘液幫它通行無阻,天氣突變也會分泌粘液來減少應激。鱔魚在多次分泌粘液之后體質很下降,免疫力也會下降。所以養鱔魚不好的人或者損苗嚴重的人,不是鱔魚對不住你的收入,而是你放棄了對它的治療。
鱔魚養的好,好苗不可少;鱔魚長的快,腸胃不可壞;鱔魚吃的歡;肝膜損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