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蟹

                河蟹塘套養鱖魚死亡原因及對策分析

                編輯:  時間:2018-06-12   瀏覽:

                我鎮漁業科技示范戶趙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養鱖魚苗成活率很低,我調查走訪了我鎮其他河蟹養殖戶,發現有不少河蟹養殖戶存在類似情況,當然,也有不少河蟹養殖戶鱖魚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畝河蟹塘套養了400尾鱖魚苗,年終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畝塘,放165尾,年終起捕149尾,成活率達90%,差別如此大。經過對全鎮河蟹養殖戶套養鱖魚苗前準備工作和套養后管理工作調查分析,筆者認為造成鱖魚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1.藥物清塘不徹底,塘中遺留的野雜魚,如烏鱧、鯰魚等兇猛性魚吞食了鱖魚苗。
                2.進水時,進水管沒用密眼網袋過濾,烏鱧等野雜魚隨水入塘。
                3.放養的鱖魚苗種規格偏小或不齊。規格偏小,下塘后,適應環境能力差;規格不齊,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點水位太淺、離河岸太近或在下風處。放養的苗種在苗種場起苗時,經過多次拉網,已受傷生病。放養后,苗種遂漸消瘦,最終死亡。
                5.個別養蟹戶放養鱖魚苗時,裝鱖魚苗的氧氣袋沒經過溫度緩沖,直接放入池塘,氧氣袋水體和池塘水體溫差大于3℃,導致鱖魚苗死亡。
                6.池塘中鱖魚苗的餌料魚嚴重不足或不適口。池塘中餌料魚嚴重不足,部分鱖魚苗因長時間不能進食,逐漸消瘦,最后餓死;池塘中鱖魚苗的餌料魚不適口,如:餌料魚規格偏大,鱖魚苗進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餌料魚卡死,餌料魚規格過于偏大的,鱖魚苗則無法進食。
                7.放苗后,塘中水體嚴重缺氧,鱖魚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鱖魚沒有活動空間,有的被青苔纏繞而困死。
                9.養殖到中后期,沒有進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鱖魚病死。
                10.為了給塘中魚蟹治病,用了鱖魚敏感的藥物,鱖魚被藥死。
                針對以上因素,提高鱖魚苗成活率,應當采取如下相應措施:
                1.首先要認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徹底殺死野雜魚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藥物可選用生石灰,畝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熱潑灑,潑灑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來回拖拉,從而有效殺滅野雜魚。這樣做,是因為部分烏鱧、鯰魚和鯉魚會潛伏在淤泥中,尤其會潛伏在下水褲走過的腳塘里。還因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還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圍出現微弱滲水流,部分烏鱧等兇猛魚類得以茍活。如果是種藕塘改養河蟹的,還要先徹底清除藕桿,再用藥物清塘。對于底質偏堿性塘口或急于準備放苗塘口,可選用漂白粉清塘,畝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潑灑。清塘前要檢查生產日期及包裝有無破損,最好檢查有效氯。對于新開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農田開挖的塘口。因為農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會有野雜魚留存。藥物徹底清塘后,老塘口還要充分曬塘。
                2.塘口每一次進水,都有要用密眼網袋過濾。進排水口用塑料網圍住,塑料網下端連滑石籠,且和防逃網連成一體,石籠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實。
                3.放養的鱖魚苗種,要求規格在6厘米以上,且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強、無病無傷、規格整齊。在苗種場起苗時,鱖魚苗規格不齊的,一定要用網篩篩一下。放養的鱖魚苗,必須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鱖魚苗地點應在塘口上風處,離岸1米以上且水位較深,附近沒有大量水草。
                5.鱖魚苗放養時,如果氧氣袋水體和塘口水體溫差大于3℃的,應把氧氣袋放在塘里緩沖10~15分鐘,等兩水體溫度相近,再打開氧氣袋緩緩放苗。
                6.根據各個塘口情況,在清塘后,每畝可放養麥穗魚0.5~1千克或抱仔青蝦0.5~1千克,讓其自然產苗,供鱖魚苗攝食。放鱖魚苗前,在蟹塘邊淺水處觀察,發現有適量小魚苗或小蝦苗時,再放養鱖魚苗。
                7.鱖魚對低溶氧相當敏感,塘中應配備微孔增氧設備,在天氣不好,塘中水體溶氧不足時增氧。隨著水溫不斷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溫季節,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養殖中后期,視池水水質狀況,每周或每10天換水1/4~1/3。換水時,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這樣做,水草暴露在陽光下,易脫水死亡,使水質變壞。從5月份開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細菌調節水質,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殺菌劑。確保塘口水質清新、溶氧適中。
                8.塘中水草覆蓋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時清除。在高溫來臨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對伊樂藻進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間要留2~3米無草區,這樣可避免水草過多,造成蟹池缺氧。對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藥物清塘前,可選用硫酸銅,每畝0.5千克化水全池潑灑,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進水后,放蟹種前7~10天,每畝施經發酵的有機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機肥10~15千克。使水適當變肥,從而抑制青苔生長。對于已經生青苔塘口,青苔覆蓋面較大的,可用殺青苔劑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藥面積較大的,用藥后視水質情況,注意換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質酸鈉。
                9.鱖魚病害主要是爆發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重點放在水質調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畝/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劑調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劑對水體殺菌消毒一次。鱖魚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10.在給塘中魚蟹治病時,要避免用鱖魚敏感的藥物。全池潑灑硫酸銅溶液,要避開高溫天氣,用藥后要注意增氧,視水質情況,可適當換水。


                作者:淮安洪澤區岔河鎮農業技術服務站嚴厚亮單長才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