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的生態養殖,就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底棲生物(螺螄)的協同作用,把復雜的養殖水環境,通過生物的凈化處理變得無害化。簡單地說,河蟹的生態養殖,就是一個“前期養草、后期養蟹”的模式。水草的好壞,決定河蟹養殖水體的優劣,事關養殖的成敗,現將水草促、割、疏、控、護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一、促:促進水草生長
河蟹養殖前期,陰雨天氣多、水溫偏低、光照不足,蟹池主種水草苦草、輪葉黑藻生長緩慢。為促其生長,提前拆除圍網進行散養,減少環溝內河蟹密度高而形成差異性蛻殼的互相殘殺,有利于河蟹的快速生長,以提高成活率。前期水草生長到2~3厘米,建議畝用生物肥5千克,或低氮復合肥3千克,在圍網種植的水草區遍撒,10天左右1次。淺水種草區域保持水深20厘米,保障水草充足光照,然后根據水草生長狀態逐漸加水。4月底、5月初水草管理重在促生長。
二、割:即割茬
主要是針對以伊樂藻為主養殖河蟹的池塘。伊樂藻低溫條件下生長快速,至7月中旬,老的植株因生命周期的影響而逐漸老化。由于其習性不耐高溫,常常在高溫年景的八九月份枯萎腐爛,影響水質,紿河蟹養殖帶來巨大風險。四五月份,對伊樂藻進行割茬,使其長出新的植株,進入新的生命周期,這是伊樂藻安全度夏的重要措施。方法:條塊分割,割一條、留一條。樁梢保持10~15厘米。如一次水草全部割茬,則容易引起水質變化,進而造成爛根爛梢。條塊分割,保持50%的水草覆蓋率,有利于水質的相對穩定。割茬后的水草,按割茬面積計算,每畝施用生物肥10千克,也可潑灑適量的護草制劑。等割茬后的伊樂藻新的植株長成,再割留茬的伊樂藻。時間至6月中旬前,根據水草生長情況,一般進行一到兩次。新的植株生命力旺盛,扺御高溫的能力更強。
三、疏:即疏離生長過密的水草
伊樂藻、輪葉黑藻經過四五月份的生長進入6月份,如果水草生長過快、過密,繼續生長,就會阻礙池塘養殖水體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流循環不暢,就會形成水體分層。底部有機物質的分解發酵,就會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底質酸化,滋生有害細菌,產生地熱效應。進入高溫后水草就會發黃、爛根,甚至腐爛,影響水質。疏離時間與方法:在水草生長旺盛的6月份至7月上旬,用鐵耙人工將生長快、長得密的水草疏離掉,在進入高溫季節的過程中,保持水草合適的密度,使池塘水流動,水質循環和水草生長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
四、控:即控制池塘水深,控制水草生長狀態
河蟹養殖前期至高溫季節前,水深應根據水草生長狀態逐漸增加,最深控制在50厘米以內,這樣既能控制水草瘋長,又能減少養殖中人工打撈水草的工作量,更有利于水草根系的生長。進入高溫季節后,每半月使用1次壯根肥,以輪葉黑藻為主的養殖池,在7月中旬左右,應使用“控草寶”隔半月使用1次,連用兩次。以后視水草生長情況而定。將水草控制在50厘米左右,抑制長高。高溫季節池塘水深控制在80厘米左右,使池塘水體上部與水草間保留20~30厘米的空間。控制水深,促使水草根系生長,使根莖粗壯和營養供給良好,減少浮力,水草高溫季節才不會漂浮。
另外,河蟹是變溫性底棲動物,如果前期水位過深,中、后期水草瘋長,養殖過程中導致前期水溫過低、中后期光照不足。如遇陰雨低溫天氣,就會影響河蟹正常的攝食和生理代謝,特別在河蟹蛻殼期間,河蟹無法達到生理所需要的能量轉換,就會造成軟殼蟹死亡和“水癟子”病的發生,影響河蟹回捕率。
五、護:即水草的養護
水草的養護貫徹整個養殖過程。種植苦草養殖河蟹的池塘,苦草因生長相對慢、飼用利用率低,在梅雨季節,河蟹生長最活躍階段,常常發生養殖池水草被河蟹消耗掉的情況。為了防止類似情況的發生,根據河蟹喜食輪葉黑藻的習性,在拆除養草圍網前1個月,應在河蟹暫養的環溝兩側增加一些輪葉黑藻,讓河蟹攝食,在圍網內側和中間區域移植一定數量的輪葉黑藻。圍網拆除前后一段時間,河蟹通過對輪葉黑藻的攝食,就會相應減少對水草的攝食和對苦草的消耗,為苦草分蘗生長爭取時間。
輪葉黑藻和伊樂藻在前期的生長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青苔的附著生長。輪葉黑藻因喜高溫,后期相對管理容易些。夏季高溫過程中,要根據氣溫和天氣情況,重點關注伊樂藻的狀態,每半月施1次壯根肥和生物底改,加速養殖水體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池塘底部的微循環。保持水體透明度40厘米以上,減少有機物的附著。定期使用解毒制劑,降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常用護草制劑保持水草活力,使水草根壯、莖粗、葉綠,水質保持清、新、活、爽。
1.來源:《科學養魚》雜志社
2.作者: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蔣貽盛
3.微信號: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