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每年6月份的黃梅天,雨水增多,天氣變化大,很多河蟹池塘水渾增多,水體缺氧導致水草根部發黑,以及河蟹傷亡等現象都很突出。下面就6月份池塘管理重點及常見問題進行解析。
一、水渾
1、產生原因
六月份的水渾與前幾月的水渾原因有所不同,主要是氣候不穩定,雨水多,天氣變化劇烈,很容易倒藻水變,加上連續陰雨天,光線不足,水草凈水能力下降引起。六月隨著投喂量的增加,殘餌糞便在池底富集,當有機質積累速度大于水體凈化速度時,水中有機質開始增多,尤其是導致池底污染加重。過多的有機質不能被分解利用,使水質變得渾濁,特別是水草活力差的池塘,水更易渾濁。

注意:有蟲、野雜魚、拉草和用藥不當也會引起水渾。
2、對池塘影響
由于長期水渾,水體透明度低,影響水草生長,最終導致水草掛臟,活力下降,甚至爛草。同時水渾的池塘還容易缺氧!
3、解決方案
(1)下雨前后使用“碧水安”穩定水質,防止突然“倒藻”水渾。天氣不穩定時,慎消毒殺菌,防止人為帶來“水變”。
(2)定期使用“底居安”分解池塘中有機質,減少有機質上翻帶來的缺氧,提高水體透明度,加快水體代謝。
(3)少量多次使用“利菌多+活力碳”保持水草活力,提高水草凈水功能。
二、水草根部發黑、腐爛,白根較少什么原因導致,該如何處理?
1、產生的原因
(1)底部長期低氧使水草根部發黑腐爛
很多養殖朋友都知道螃蟹易缺氧,其實水草也容易缺氧;特別是水草根部,由于大部分池塘底部長期處于低氧狀態,影響其根部對營養的吸收,導致水草活力下降。草越多的地方草根越容易發黑。

表現癥狀為:葉片下垂,變得卷曲,莖稈發硬變脆,根部發黑,最終腐爛。
(2)缺乏營養
補充營養不是一味的下肥,肥水肥草。這樣會加重底層的污染,導致水質過肥,病害增多。營養不是氮磷、復合肥或者一些生物肥、顆粒肥,因為老塘底泥當中不缺少這些肥,缺少的是一些除了氮磷之外的微量元素和水草藻類生長所必須的碳源,如碳肥、菌肥等。
2、解決方案
(1)加速底泥中營養的釋放、轉化,多改底、增氧。一定要用分解型底改和增氧型底改。
(2)補充碳源(活力碳)、菌肥(利菌多Ⅱ)等營養。
三、6月份如何投喂較為合理?
六月份,水溫最適宜河蟹生長,投料一定要足。這一時期河蟹塘水溫一般在15~25℃之間,是河蟹最適宜溫度,也是河蟹生長的黃金季節。河蟹吃料的好壞直接影響河蟹最后的規格和產量,在保證充足餌料的同時,也要保證食物能夠消化吸收。實踐證明在飼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營養快線”,能更好的提高河蟹抗病力、促進消化,提高飼料利用率,可節省5%~10%的飼料,降低飼料成本。
同時底層氧氣的高低也是限制河蟹吃食多少的決定因素,尤其是6月上旬開始的梅雨天氣,連續陰雨天,氣壓低,底層氧氣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大大影響河蟹吃食和消化。因此保證充足的溶氧也很關鍵。
四、為什么說六月是防病的關鍵時期?
6月份是黃梅天到高溫期的過渡時期,此階段池塘管理直接影響到高溫期池塘環境的好壞。
6月份陰雨天氣非常多,池塘長期處于低氧狀態,這一時期的水質非常適合水體中一些厭氧型致病菌的繁殖,也就是致病菌的潛伏期,等高溫期一到,河蟹就開始死亡,特別是經常缺氧,暴發藍藻的池塘死亡更為嚴重。因此6月份也是防病的最佳時期。
定期用“優肽”給池塘消毒(10-15天/次),可有效抑制池塘中致病菌的繁殖。另外要多改底,減少底層有害菌,多內服提高河蟹抵抗力也是防病的重要手段。

五、定期改底
隨著投喂量增加,池塘底層易積累大量殘餌糞便,這些未被分解利用的有機物在塘底發酵,消耗底部氧氣,使塘底發黑、發臭,形成有毒有害物質,導致水體不穩定,影響河蟹生長。因此,池塘底質的管理越來越需要重視。建議使用分解型底改“底居安”,定期改善池塘底質(7-10天/次)為河蟹生長創造良好的底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