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癟子”勢頭不減,路在何方?
縱觀今年整個河蟹養殖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去年爆發“水癟子”病的地區今年情況依然嚴重,并且爆發時間較去年更早(苗差點的地方從清明開始就發現有水癟子蟹)、持續時間更長(部分塘口從二殼一直持續到現在都有水癟子蟹)、傷亡更重,當然這也跟今年的天氣有關,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溫度忽高忽低,水中溶氧、PH值等變化較快,體質差點的螃蟹基本上等不到高溫,肝臟就開始病變,水癟子的暴發區域也從老養殖集中區向新興養殖區擴散,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水癟子”病的暴發不是由地域所決定的。
關于“水癟子”蟹產生的原因,廣大養殖戶和水產從業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媒體、報刊、企業政府宣講等)讀或多或多或少了解到了一點(水質、水草、細菌、寄生蟲、苗種等多種原因),但真正的病源目前學術界還沒達成統一的共識(認為是一種未知病毒、或微孢子蟲等)。筆者認為,水癟子病的暴發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是水質、底質、體質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體質”,這也是最重要缺最容易被廣大養殖戶所忽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螃蟹體質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其耐低氧和抗病害能力,在相同惡劣環境條件下抵抗力強的河蟹生存能力更強,對抗“水癟子”病時也一樣,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同一個池塘有些螃蟹得水癟子病而有些螃蟹沒得,關鍵就在于河蟹自身的抵抗力,說得細點就看肝臟日常維護得好不好。我們經常強調的保肝護肝就是要在肝臟還沒病變之前,通過加強內服和水質調控,增強肝臟解毒營養轉化功能,同時把誘發肝臟病變的水體因素(毒素、缺氧、細菌等)將到最低,因此要把強體保肝工作做在前面,而不是等肝臟全白了、糜爛了再想著去用藥,那已為時已晚。其中加強內服尤為重要,河蟹在三殼之前肝臟處于一個發育生長期,此時建議多在餌料中添加肝舒康、轉肝寶、利肝舒等營養物質,促進肝細胞的生長與修復,增強肝功能,避免日后梅雨季節、高溫季節肝臟急劇惡化(花肝、白肝等),肝臟活力強其抵抗力就強,抵抗力強只要水質穩定一般不會爆發大規模水癟子病,這也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內服防控法”,但一定要堅持,偶爾拌個一次兩次意義不大,要定期內服,建議三殼前每月拌三個療程,每個療程3-4天,三殼后每月拌兩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4-5天,同時配合水體消毒(蛭菌110),如此才能把水癟子蟹的暴發幾率降到最低。




缺氧、毒素、投餌過多是水癟子病爆發的三大誘因。筆者通過走訪,發現但凡大規模爆發水癟子蟹的塘口要么水草過密、過早腐爛,要么水質過濃、過混、粘性較大,很容易形成“氧債”,導致晚上大量缺氧,體質差點的螃蟹根本沒力氣上草上岸呼吸,直接在水底死亡。俗話說“一次缺氧、三天不長”,低溶氧導致河蟹食欲驟減、行動緩慢,長時間不吃東西肝臟必然受損,進而抵抗力差,誘發水癟子病。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加,水質惡化越來越嚴重,使得池塘中的毒素(氨氮、亞鹽、藻毒素、消毒殺蟲劑殘留等)在肝臟內不斷蓄積,破壞肝臟細胞,引發肝臟病變。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可能前期看不出明顯的癥狀,一旦溫度升高或者水質突變(倒藻、水質分層、爛草等),使得肝臟急速惡化,造成突發性傷亡,因此建議定期下地籠檢查螃蟹肝臟,若發現花肝或輕微病變(顏色變淺),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控(內服金維安+肝舒康),同時視水質情況及時調水改底,防止進一步惡化。投餌過多,是誘發水癟子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高溫期,本身河蟹食欲不佳,若不及時控制餌料,很容易造成浪費敗壞水質,中后期伊樂藻腐爛也跟殘餌過多有關。到了中后期河蟹肝臟逐步轉變為性腺(俗稱“蟹黃”“蟹膏”),此時吃的過多會加重肝臟的負擔,特別是動物性餌料的過量投喂,本身可能帶有較多病源菌,攝食過多增加了細菌感染風險,進而誘發水癟子蟹的暴發。綜上所述,水癟子病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疾病,根據池塘水環境和河蟹苗種、體質等多方面因素多方面思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萬變不離其宗,消滅病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強體保肝”,體質好了,成活率自然就高了。
水癟子蟹防控及處理方法
花肝、輕度病變(顏色略淡淡結構完整):
1、外用:
第一天全池使用蛭菌110(2畝/瓶)。
第二天潑灑肝舒康(2畝/袋)。
2、內服:
使用金維安+肝舒康+轉肝寶+普樂強一起拌料,內服7天一療程。
日常防控:
1、每隔10天左右使用衛底(2畝/袋)改底,減少底部耗氧因子及有害菌。
2、定期使用金維安+利肝舒+轉肝寶內服,每月2-3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