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亦稱黃鱔出血性敗血病。
1.病原 該病不僅是常見病,也是多發病,往往引起較大損失。經南京農業大學陳懷青等(1991)鑒定,該病的病原體為革蘭氏陰性單鞭毛的氣單胞菌。取市場上健康鱔30條,人工接種氣單胞菌毒株,發病癥狀與原發癥狀完全相同,接種后91小時100%死亡。
2.病鱔癥狀
(1)外觀癥狀 鱔體表面出現大小不一出血斑,小有綠豆大小至蠶豆大小不等,有時呈彌漫性出血,以腹部最為明顯,逐步發展至身體兩側及背面。將病鱔尾部提起倒置,鱔口腔有血狀液體流出。肛門紅腫、外翻。24小時后浮出水面深呼吸,呼吸頻率很快,此后病鱔不停地按順時針方向打圈翻動,最后死亡。
(2)解剖檢查 凌天慧等(1991)根據解剖檢查而將此病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急性型:胸腹腔有較多血液和黏液混合物,心臟和直腸充血,心內膜有少量的芝麻大小出血點。亞急性型:腹胸腔內充滿紅色血液和黏液的混合物,量較急性型多;肝有綠豆大小的出血斑,肝體腫脹,顏色變淡,直腸黏膜點狀出血等。慢性型:腹腔內充滿紫黑色的血液與黏液混合物,肝腫大,有綠豆大小的出血點。個別部位有綠豆大小的壞死點。小腸、直腸黏膜彌漫性出血。由于從皮膚到各器官都有出血癥狀,尤其是肝臟損壞嚴重,說明氣單胞菌會產生一定量的毒素。故陳懷青等稱其為黃鱔出血性敗血病。
3.防治方法
采用內服和外用藥物相結合進行,外用0.2~0.25毫克/升呋喃唑酮化水全池潑灑。內服每5千克鱔用1~2克呋喃唑酮拌蚌肉等投喂。同時,要改善水質和保證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