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是大家喜愛的水產品,市場上一直維持較高的價位,但多年來養殖不成功者甚多,究其因是在生產中一些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認識廣為流傳,制約了黃鱔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主要有如下八大誤區:
誤區一:苗種選擇不當
目前,我國黃鱔人工繁殖技術尚未達到大批量生產的水平,許多養殖戶到外地購買的所謂優質苗種,實為從市場上購買的野生鱔苗,且這些苗種因長時間、高密度貯存及反復轉運后其體表會排放粘液,粘液是一種蛋白質,長時間在水里會發酵升溫,過熱會燒傷黃鱔的表皮,從而出現發燒病。另外粘液發酵會消耗水中大量氧氣,造成嚴重缺氧,一旦缺氧和發燒后,當時不會出現死亡,三天后便慢慢死亡,所以長途運輸的苗種質量不好且成活率低。因此養殖戶最好以當地的野生黃鱔為種苗,可解決不能長時間運輸鱔苗的矛盾,而且當地的水質和自然環境等條件更適合養殖。
誤區二:廢棄的坑凼做鱔池
一般來說坑凼地勢低洼,進水容易,排水難,春夏易漬,冬季易淤。坑凼陰濕時間長,病菌多,發病率高,即使作為作坊式生產,也不提倡利用廢棄坑凼做養鱔池。
誤區三:苗種用鹽水等消毒
很多養殖戶購進鱔苗后采用鹽水、高錳酸鉀、碘制劑等消毒,促使黃鱔粘液大量脫落,影響其成活率。黃鱔鱗、鰓、鰭退化,外層屏障是粘液和皮膚,粘液內含有大量的溶菌酶,對細菌性傳染病具有極強的抵抗力。因此,苗種消毒時最好選用對黃鱔粘液刺激性小的藥物如慶大霉素、金霉素等,以提高黃鱔成活率,促使黃鱔提前攝食。
誤區四:大小不能嚴格混養
同一池(網箱)中大小黃鱔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會發生黃鱔相互殘食。但是無論饑餓與否,黃鱔個體差異只有達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現捕食小鱔現象。因此在篩選時只需將較大的黃鱔撿出即可,沒有必要根據大小不一而分很多組養殖,這樣既費事而且由于來回操作影響黃鱔成活率。
誤區五:忽視培植水草且魚巢單一
水草能凈化水質并為黃鱔提供優良的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池塘養殖黃鱔很難成功。在生產中若單用水草作魚巢易使黃鱔聚群糾纏,造成局部密度過大,并且由于水溫變化較大,黃鱔棲息于水草中易患感冒病。可以采用廢棄輪胎和黑色塑料袋相結合為黃鱔提供魚巢,環境溫度穩定,利于黃鱔自由進出。
誤區六:池水過深
黃鱔是唯一可以淹死的魚。因黃鱔體內無鰾,其鰓嚴重退化,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因此黃鱔養殖池水不宜過深,當然也不能太淺,否則溫度變化太大。一般池養黃鱔水深宜在20~30 厘米左右,而網箱養黃鱔水草應盡量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呼吸條件。
誤區七:光線較暗
晝伏夜出是黃鱔的另一棲息特性,這一特性有利于逃避敵害,也是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如果長時間(超過10天以上)的無遮蔽光照,就會降低黃鱔體表的光中的紫外線成份,對黃鱔有傷害作用。所以很多養殖戶在池上搭遮陽物,但易造成光線太暗。試驗表明,弱光條件和靜水環境抑制黃鱔的自然繁殖,且水草生長不好,影響水質的凈化。因此,黃鱔養殖要保持一定的光照,水草要覆蓋水面2/3左右,而且在夏季要遮陽,散光最好。
誤區八:飼料投喂不當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動物,水質清新時能聽到清脆的聲音,以水下攝食為主。黃鱔攝食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種類會拒食,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如確實需要改換餌料,應逐漸減少原餌料的比例,同時增加新換餌料的比例來調整。另外如果餌料投喂不足會造成黃鱔自相殘殺;餌料投喂過多,黃鱔易患腸胃炎。若在20分鐘內吃完餌料,則要增加投喂量。一般剛開始馴化時,投餌量是占黃鱔體重1%-1.5%,之后逐步增加,在正常情況下投3%-5%,9月份占到體重的10%左右。
淺議黃鱔養殖的八大誤區
編輯: 時間:2017-07-21 瀏覽:
上一篇:黃鱔養殖中危害較大的疾病 下一篇:夏秋季節暫養黃鱔春節前后高價出售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野生黃鱔多少錢一斤?
- 黃鱔每畝產多少斤?黃鱔如何提高產量?
- 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 黃鱔養殖安全越冬方法
- 黃鱔最喜歡吃什么食物?
- 養殖一畝黃鱔多少利潤?
- 大棚黃鱔養殖技術
- 有機黃鱔性逆轉及環境因子的影響
- 黃鱔養殖常見病航尾吸蟲病處理方法
- 黃鱔變性過程詳解
- 黃鱔養殖成功關鍵季——放苗和白露前后
- 網箱養殖黃鱔常見病棘頭蟲病治療一例
- 黃鱔養殖疾病防治要把好三關
- 五月份網箱養殖黃鱔的技術要點
- 黃鱔池如何疏通網眼且消除底臭?請看這里!
- 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二)
- 網箱養殖黃鱔的現狀及相應對策分析
- 泱盛生物技術總監趙宇江詳解網箱黃鱔養殖“十二式”
- 黃鱔泥鰍高產套養五大技術要點介紹
- 黃鱔和泥鰍的生態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