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養殖一般都是規模化的養殖場,如果是幾個獨立的小水泥池養殖成鱔,其養殖模式和土池生態養殖相似。
(1)池塘準備:作為規模化的養殖場最好配足全養殖過程的設施,從繁殖到鱔苗培育及鱔的養成,因此要配產卵池、孵化池、育苗池、成鱔養殖池。產卵池一般5-10m2,孵化池2-10m2,育苗池3-10m2,成鱔池10m2以上;要求池內壁光滑,新建池要進行脫堿處理,可用水反復浸泡半個月(每隔兩天全面換一次水)或使用醋酸處理;除孵化池其他水泥池都要設置防逃設施;最好設置底部增氧設施。
(2)育苗池鱔苗培育:池底可鋪設一些磚瓦亂石,常規消毒如“精博強氯精”等;并使用“氨基酸肥水膏”及“肥蛛寶”等培育水質;剛孵化出的鱔苗可放3000-5000尾/m2,后要及時分池,到175px左右可按100-200尾/m2養到年底;投喂開始時最好喂絲蚯蚓和輪蟲枝角類或用豆漿培育法開花;大約15-30d后馴食至固定點并設置餌料臺,餌料也逐步替換到人工飼料(主要是蚯蚓、蠅蛆、小雜魚、螺蚌肉、動物內臟,可搭配一些米飯、面條、瓜果皮等);飼料中可添加“EM調水王”、“維基6”或“維生素C鈉粉”。日常加強巡塘和水質管理,經常(7-15d)施用“EM調水王”、“復合利生素”等類型活菌制劑,可交替或聯合使用;同時根據水質水色施用“底佳養”、“水佳養”等類型改底凈水產品;及時防治魚病。
(3)成鱔養殖:鱔池底鋪30-1000px泥土,并栽種水生植物如慈姑、水花生等;放養前用0.2kg/m2生石灰溶解后全池潑灑,或用“精博強氯精”消毒;3d后可施“氨基酸肥水膏”或有機肥,放鱔種前潑灑“碧水爽”或“解毒救星”,7d后放入消毒鱔種100-200尾/m2(20-30g/尾),馴食后每池可放入1-2只蟾蜍及泥鰍0.1-0.2kg/m2,也可放一些螺螄和小雜魚。設置餌料臺,傍晚投喂主要是由蚯蚓、蠅蛆、小雜魚、螺蚌肉、蠶蛹、動物內臟并搭配一些米飯、面條、瓜果皮等組成的飼料,或黃鱔專用配合飼料,飼料中可添加“EM調水王”、“維基8”或“維生素C鈉粉”。堅持“四定”原則;也可在池中布置黑光燈引誘昆蟲及用豬血等引誘蒼蠅產卵生蛆供鱔攝食;日常加強巡塘和水質管理,經常(7-15d)施用“EM調水王”、“復合利生素”等類型活菌制劑,可交替或聯合使用;同時根據水質水色施用“底佳養”、“水佳養”等類型改底凈水產品;及時防治魚病。
(4)水泥池要注意溫度的控制,夏季高溫時在水面放養一些水葫蘆、水浮蓮或萍薸類,面積控制在2/3以下;也可在池上搭建一些瓜棚類遮陽降溫,秋季水溫下降時要及時撤出。
(5)捕撈,一般在11月下旬可采用黃鱔籠捕撈,內放蚯蚓,傍晚放早上收,慢慢捕出;也可放干池水,翻泥捕出;鱔種捕撈更是要小心;在分池時不要損傷或將受傷的鱔種及時剔除;分池前可潑灑“維C應激靈”等預處理,減少鱔種的應激反應。
(6)新建規模化黃鱔水泥池應向工廠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選址時要充分考慮到黃鱔的特性。地址應選在較安靜的地方,水源充分無污染,同時要建立相應的配套設施如蓄水池、餌料繁殖地(如蚯蚓、黃粉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