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健康養殖的細節管理和關鍵控制技術(一)
編輯: 時間:2018-06-22 瀏覽:
“實踐出真知,思路決定出路,細節決定成敗”。養殖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我們需要對整個養殖過程都堅持和實踐“養護”理念,扎扎實實的做好每一個細節,才能從源頭消除內(養殖對象體內環境)和外(池塘環境)種種不利因素,防范各種養殖風險,阻斷病毒、病菌、蟲害的發生,從而實現健康高效、快樂養鱔的目的。以下是海南卓越歷經五年時間的一線實踐調查(跟蹤和指導眾多養戶創造高效養魚奇跡),認真分析總結的成果。
關鍵控制技術一健康清塘
清塘的目的是為消除養殖隱患,是健康養殖的基礎工作,對種苗的成活率和生長健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清塘必須把好三關:
第一關,曬塘、消毒,滅菌除雜(殺死病原菌及雜魚雜蝦雜蟹等):在冬季或早春季節黃鱔出售完畢后,應及時干塘曬塘,最好是曬成干裂狀。曬塘后可選用百安威、綠康露、底舒安、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進水10公分水,若是酸性池塘,每畝用50~75公斤石灰清塘,以徹底殺滅有害微生物和螞蟥等有害寄生蟲,改善水質;若是堿性池塘,每畝用5公斤漂白粉消毒。還可選用百安威、綠康露、底舒安安全高效無藥殘,一瓶可用3~4畝。
第二關,解毒:降解消毒藥品的殘毒以及重金屬、亞硝酸鹽、硫氫、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毒性,可在消毒除雜的三天后潑灑凈水王或解毒超爽。
第三關,生物凈化:解毒3~5小時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如黑金神1包+新活菌王1瓶+藻健康2包浸泡一晚,于第二天上午按6畝全池潑灑,修復塘底,分解消毒殺死的各種生物尸體,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隱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對消毒殺死的生物尸體進行徹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徹底,具抗體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藥效過期后就會復活,并利用殘留的生物尸體作培養基大量繁殖。苗期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極易侵入鱔體,容易引發病害。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種群,不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消除健康養殖隱患,還可將塘底有機物和生物尸體通過生物降解轉化成藻類、水草所需的營養鹽類,為肥水培藻、強壯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在養殖戶都逐步認識到生物清塘步驟的重要性,懂得使用黑金神、新活菌王、新生態來培植有益微生物優勢種群作清塘最后一關的池塘凈化,為成功養殖打下了基礎。
清塘三關(消毒、解毒、生物凈化)關關重要,類似于建房打基礎,地基打得扎實,高樓才能安全穩固,否則,就有可能釀成“豆腐渣”工程的悲劇,養黃鱔也一樣,基礎細節做得不扎實,就會增加養殖風險,誘發病害。
關鍵控制技術二健康肥水新主張
近年來,生物有機漁肥在漁業生產中正逐步被廣大漁民接受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其弊端和風險也逐步明顯的體現出來。
生物漁肥的特征:采用發酵(有的只是通過簡單堆漚處理)的雞糞或者菜籽粕與適量的化肥混勻包裝上市即為生物有機漁肥。
風險和隱患:用雞糞做原料不安全,畜禽養殖為防止瘟疫,無論喂料或飲水都要定期使用疫苗和抗生素,養殖場地要經常性的使用消毒藥消毒,所以雞糞中存在較大量的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的殘留,同時也存在高抗性的致病菌。所以用所謂的發酵雞糞做成的生物有機肥肥水對消毒清塘過的漁池造成二次污染—雞糞中殘留的化學消毒藥、抗生素、高抗性的病原微生物對魚苗和成魚都是潛伏的隱患。
不管是發酵雞糞或者發酵菜籽粕制成的生物有機肥除了具有肥水養魚有利的一面,但因其采用的多是耗氧型的菌種(如枯草芽孢桿菌為主)發酵,所以肥料中的菌種以耗氧菌為主,且菌數較高,加之用量大(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2~3公斤),經跟蹤調查發現上述兩種原料制成的生物有機漁肥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暴露出如下問題,值得警惕:
①耗氧嚴重,底氧不足,魚浮頭現象多發,有的還會出現連續多天浮頭。
②水質發紅發暗,魚減料,發病甚至出現死魚。
③肥料及載體(菜籽粕)的大量沉淀,加重底部有機質負荷,大量有機物的發酵腐爛造成底質腐敗,因此而產生底質泛酸(pH值逐漸降低),底質發熱,底質發臭,促使底部溶氧嚴重不足,導致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重金屬及多種致病菌的嚴重超標。在肯定生物有機漁肥具備肥水功效的前提下,它也具備了與普通調水改水微生物制劑同樣的功能,但它的用量卻是這些微生物調水劑(每畝用量500克至1000克)的幾倍,由于超劑量的使用,微生物對水體和底部有機物分解的同時,大量耗氧會導致池塘底部溶氧的嚴重不足,底氧不足就會導致厭氧生物的大量繁殖,底質腐敗,各種有害物質大量產生,塘底的有機碎屑大量的懸浮于水體中,導致水體混濁,藻類死亡,促使整個養殖水體缺氧,有毒有害物質彌漫于水體中,直接危害養殖對象的健康。
④底質腐敗,底部溶氧不足,有毒有害物質(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重金屬等嚴重超標)及各種殺蟲殺菌、消毒藥的殘留,底質泛濁致使水體混濁,藻類死亡,水體中缺氧嚴重,就會引起因缺氧引起黃鱔應激,因為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引起鱔中毒,從而導致重癥浮頭(重癥浮頭現象實際上是缺氧、應激、中毒反應的綜合癥。此癥一旦發生,即使是開足增氧機補充循環水、潑灑增氧劑也不奏效)甚至翻池。
六抗培藻膏健康肥水新主張
良好的藻相既是養殖對象優質的天然餌料,同時又能起到產氧、解毒、凈水、穩定水質的重要作用,藻相的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到養殖對象的健康,甚至直接對養殖效益造成影響,“養魚先養水,培藻是基礎”,養好水,必先培好藻,“六抗培藻膏”,采用國外先進技術生產,全水溶、無沉底的原料,不耗氧。其中所含的藻類必需的營養成份和微量元素,通過氨基酸螯合更易被藻類吸收。經過眾多養殖戶的實踐,六抗培藻膏能有效消除影響肥水培藻的障礙因素,增強肥水培藻和穩定水質的效果。
六抗:抗陰雨、抗低溫、抗高溫、抗泥濁、抗低壓(臺風天、悶熱天)、抗毒素(藥殘、重金屬、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
最佳用法推薦:
基肥:常規天氣:1桶六抗培藻膏+1包酵素鈣肥+半包特力鈣用6~8畝.米,將三者加3倍水混合后全池潑灑。
早春、低溫、陰天:1桶六抗培藻膏+1包酵素鈣肥+半包特力鈣+2包降解靈用6~8畝.米,將四者加3倍水混合后全池潑灑。
瘦塘(新塘、泥沙底):1桶六抗培藻膏+1包酵素鈣肥+1包黑金神用8~10畝.米,將三者加適量水浸泡1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全池潑灑。
肥塘(淤泥多,有機質豐富):1桶六抗培藻膏+1包黑金神+2包靈活100用6~8畝.米,將三者加適量水浸泡1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全池潑灑。
塘底有青苔、泥皮、絲狀藻,影響肥水效果:先將黑金神配合粉劑活菌王加藻健康(無需加紅糖)混合浸泡3~12小時后全池潑灑,1包黑金神加2包粉劑活菌王用3~5畝(如塘底青苔和絲狀藻太多,先用人工盡可能撈干凈),然后再施基肥或追肥。上述方法處理,既安全,效果又明顯;如用化學藥品消除青苔和絲狀藻,鱔苗會產生藥害,對肥水和水草均不利,不宜采用。
如果存在水體重金屬含量超標、消毒藥殘留過大、用受過污染的的水源、用井水做水源等情況:則在肥水之前先用解毒超爽或凈水王進行解毒,然后再施基肥或追肥。
追肥:六抗培藻膏1桶配特力鈣1公斤加水3公斤混成膏狀浸液后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用8~10畝.米。
作用效果:
1.提高和穩定水體正常的總堿度和總硬度,增強水體的緩沖能力,增強水質活性,增強養殖對象活力和免疫力,促進餌料營養的消化吸收,降低餌料系數,明顯促進生長。
2.鱔苗池使用,可明顯提高鱔苗抗病力,提高鱔苗成活率,增長明顯,規格整齊。
關鍵控制技術三優選鱔苗·保健養苗
種苗的好壞關系到養殖的成功率和增重比,直接影響到養殖效益。種苗來源于①目前養殖用苗大多是人工捕撈的野生苗種:用網捕鱔和籠捕鱔適于做鱔種。用電擊鱔、鉤釣鱔、鱔夾鱔、藥捕法均不能用作鱔種養殖。不要從中間商購買鱔種,而要直接從捕捉戶手中購買,暫養時間最好不超過2天。②購買人工繁殖的優質鱔苗,以雜交繁殖的鱔苗為上。③采集野生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捕獲性成熟的親鱔進行人工采卵和人工受精,然后進行人工孵化或自然孵化。
苗種選擇:苗種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選苗最好選擇規格整齊,條數在30~40條/公斤的苗。此外,最好選用深黃大斑鱔、土紅大斑鱔、淺黃細斑鱔,不宜選用青灰細斑鱔、淺白色鱔、淺黑色鱔。
種苗選擇分級:
一級:體色金黃或淡黃,花點大且明顯,斑紋稀或淺,頭較大,體形細長。此種苗攝食強度大,性格較為兇猛,生長速度快,增肉倍速高,最適宜網箱養殖。
二級:花點小,斑紋較稀。體色比前一種稍帶青。這是2~3齡黃鱔的后代,生長速度較快,也可以養殖。
三級:體色青灰,灰白,烏色。花點密集,呈布眼狀,斑紋如帶,個體較小,體形粗短。此種苗適應性差,食量小,生長速度慢。可能受過農藥危害或因環境不適、長期饑餓或干旱影響,此類種苗如果飼養不善,幾乎不長。
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是健康鱔;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鱔。
鱔苗檢測七法:
①目測法:通過感官選苗,正常體質健康的苗種體表無傷口,體表黏液完整,無脫落現象。身體扭曲、體表有不正常的斑點、肛門紅腫,尾巴卷曲的均為不好的鱔苗。
②流水法:用手輕輕攪動盛苗的桶、盆里的水,讓水產生旋渦,如看到鱔苗沿桶邊、盆邊逆水掙扎、游動,為體質好的鱔苗;如被卷入旋渦而無力游動、掙扎,說明鱔苗體質太差。
③拍擊法:擊一下容器,黃鱔會因忽然受驚抖動而出水響聲,并且頭朝下,尾朝上或竭力外逃,說明黃鱔敏感健康。如反應遲鈍,頭朝上,尾朝下,卷曲抽搐或仰肚子為不健康鱔。
④擠壓法:用拇指和食指捏成箍形,將鱔體從上到下箍拉一遍,探其是否有梗手感;用拇指頂壓黃鱔腹部,從中端至肛門,看其是否有黃色的濃狀液。若有,說明鱔苗有病。
⑤提魚法:將鱔苗提起,看其尾巴是否向上打勾,打勾強烈的是好的,不打勾或打勾不強烈的是劣質鱔。病傷和中毒的黃鱔,全身或局部粘液脫落或減少,手抓無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強,或提起黃鱔,粘液明顯脫落,這類鱔不宜選做鱔苗養殖。
⑥鹽浴法:有些外傷較難發現,應注意檢查。如將黃鱔倒入3~5%的食鹽水中,受傷個體會立即竄跳起來。受傷鱔不適宜做種。
⑦手抓法: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是健康鱔;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鱔。
注意:①選鱔苗時用手感受容器內的水溫,如水溫與正常水溫相差較大,且水質較清,苗種顏色感觀雖好,但苗種亂竄不安,則苗種較差。(有些苗種販子為了提高苗種的感觀顏色,在中途把水換成井水,這種情況比較普遍,養殖戶盡可能跟車直接購買苗種。)如水溫相差不大,水質渾濁,苗種活動較穩定,則為好苗種。②選對進苗種的時機,千萬不要在下雨天或快要下雨時進苗,應在晴天且至少有連續4~5天晴天時進苗,還應考慮苗種當地的天氣,兩邊的天氣最好不要相差過大,以免苗種進箱后產生應激和“水土不服”,導致出現上草現象。
12種劣質鱔苗不能要:
⑴體表有傷痕、腐爛病灶病斑(腐皮病),粘液脫落和有寄生蟲的鱔苗不要;
⑵頭大體細,身體卷曲、顫抖(體內寄生蟲病);
⑶頭烏出血,嘴尖破皮和口腔內充血發炎的鱔苗不要;
⑷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尾潰爛、尾出血、尾巴黑軟的鱔苗不要;
⑸肛門紅腫、發炎突起、出血、色暗(腸炎病)的鱔苗不要;
⑹發燒鱔苗不要;
⑺眼瞎的鱔苗(有白朦住眼)不要;
⑻鱔苗體表花點微小且密集的不要;
⑼用藥捕法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
⑽用鉤捕法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看到頭有鉤眼或咽腔有鉤眼的不要;
⑾電擊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某部位有電擊破皮的痕跡或解剖后有淤血部位的不要;
⑿夾子夾破的,用手箍拉鱔體有梗手感的鱔苗不要。
苗種的運輸:在運輸的過程中,要根據量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確定運輸的方法,近距離的可以用竹篾框或塑料容器裝,但需注意光照或密度大時所形成的高溫。遠距離運輸時用大容積玻璃箱帶水運輸,同時用護苗露加100倍水稀釋后(或應激寧加100倍水融化后)泡苗,半瓶護苗露或1包應激寧泡1000公斤苗,中途不要換水,特別是井水、自來水和加冰,只能用自然溫度的池塘水以免溫度差形成應激,另外長距離運輸最大的危害是震動,可在車內底部鋪些柔軟的水草。
苗種的放養:
(1)放苗前的準備:
a.插箱:放苗前45~60天,要做好插箱準備工作(建議網箱規格:長3米×寬2米×高1.2米,網眼16~20目),以利于有害物質釋放以及形成藻類生物膜避免擦傷;插箱時,距離塘底30cm以上,行距1.5m,間距50cm;網箱插好后,需浸泡除去有毒有害的物質和氣味。
b.水草移植:水草的移植,最好是前期把水草寄放在一個小塘里面,殺除螞蝗等害蟲后,再移植到網箱內。水草的選擇,有的地方用水葫蘆,但水葫蘆9月份根容易爛,且不易搭建食臺,所以最好選用水花生,視時間長短水花生占網箱的1/4或1/3,以利于遮蔭、避陽、棲息和增加溶氧;水花生下箱后,要對水花生進行處理,殺滅螞蟥、螺絲等被帶進來的蟲病害。
c.健康清塘、肥水:放苗前一個星期,先用百安威(或綠康露)消毒,隔天用解毒超爽(或凈水王)解毒,4小時后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肥水,水肥起來后用新活菌王+藻健康穩定水質;
d.適溫性練苗:在放養鱔苗前先測暫養容器和養殖池的pH值和水溫,如果兩者的pH值差在0.5以內,水溫差在2℃以內,可以放苗,如果兩者的pH值差>0.5、水溫差>2℃,就要進行練苗,將暫養容器的pH值和水溫逐步調整至與養殖池相近或一致。練苗可以預防應激性感冒、發燒病。操作方法:鱔苗下箱前,先把容器內的水逐步換掉,第1次倒掉1/3后(倒水時用細網將魚苗攔住,防止魚苗倒出),加入池塘的水,水位不要太滿,最好是離容器頂端10公分處為宜。20分鐘后再倒掉容器內1/2的水,再加水到原位(加水時應盡量靠容器邊上慢慢倒入)。20分鐘后將整個容器的水全部倒掉,再加入水到原位。之后用應激寧或護苗露泡苗。應激寧或護苗露提前用一個容器化水,再兌到放苗種的容器內。(每250公斤鱔苗用1包應激寧或半瓶護苗露),30分鐘后準備稱苗下苗,稱苗下苗時應輕拿輕放,切不可大力導致苗種受損。
(2)提高放苗成活率:
a.防抗應激:投苗前4小時按50~60個箱潑灑納米氧1瓶+護苗露1瓶,苗到之后,平衡水溫;放苗第二天,按30個網箱用應激寧1包+降解靈1包,防止鱔苗因地域變化和長途運輸導致應激反應。第3天按25個網箱潑灑1瓶護苗露,保護粘液增加抵抗力。
b.預防病害:若鱔魚出現較多的死亡,這種現象主要因病菌引起,應按30個網箱用本草大康1瓶+活性蒜寶1瓶加水稀釋后潑灑。待鱔苗穩定后,按25個網箱用百安威1瓶對鱔苗進行消毒處理。
c.放養規格、密度應合理:要求在同一網箱放養同一規格的鱔種,大小應基本一致,如果個體差異太大,會出現大吃小的現象。鱔苗規格以每公斤30~40條為宜,每個箱子放10~13公斤左右。苗種下箱前要分級篩選,嚴格挑選把關,防止病、弱、劣苗下箱。
d.放苗時間要適宜:4月份,有些養殖戶也會投放一些本地苗進行養殖,但基本還是要等到6月初后,天氣穩定了才開始大量投苗。放苗時要盡量避開5月份,主要是因為5月份天氣極其不穩定,其次是黃鱔進入產卵期,經不起搬動和運輸。
馴食和前期管理:
由于是捕撈的天然鱔苗,進箱后一段時間對人工投喂的餌料采取拒食的態度,要求進行必要的人工馴食工作。下箱后影響成活率的關鍵時段在前20天,要求以下方面入手:
(1)調節改善水環境,由于棲息環境突變和密度加大,應激反應加強,皮膚粘液分泌減慢導致抵抗力下降,外界致病生物易侵襲。此時需控制內外水環境,保護表面粘液,在1周內防抗應激是關鍵,
(2)黃鱔初入網箱,對新環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應在放苗4~5天穩定后開始投餌馴化。用少量的紅絲蟲、蚯蚓等馴食開口,并拌健長靈+活性蒜寶,馴食時間盡量長,以使苗子開口率高。馴食應按照紅絲蟲(蚯蚓)→紅絲蟲+魚漿→紅絲蟲+魚漿+飼料→魚漿+飼料的過程慢慢馴化,全程拌喂活性蒜寶+健長靈。馴食期間根據具體的情況約需2周時間,這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是保障黃鱔攝取全面營養、健康生長的關鍵。
馴食成功后,進入了人工正常管理階段,苗種在初期階段,食欲旺盛,仔細觀察攝食量和攝食速度,適時調整投餌量,合理選取攝食點,適期更換。
上一篇:網箱養殖黃鱔第一步:黃鱔苗來源與質量選擇 下一篇:黃鱔養殖失敗案例分析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野生黃鱔多少錢一斤?
- 黃鱔每畝產多少斤?黃鱔如何提高產量?
- 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 黃鱔養殖安全越冬方法
- 黃鱔最喜歡吃什么食物?
- 養殖一畝黃鱔多少利潤?
- 大棚黃鱔養殖技術
- 有機黃鱔性逆轉及環境因子的影響
- 黃鱔養殖常見病航尾吸蟲病處理方法
- 黃鱔變性過程詳解
- 黃鱔養殖成功關鍵季——放苗和白露前后
- 網箱養殖黃鱔常見病棘頭蟲病治療一例
- 黃鱔養殖疾病防治要把好三關
- 五月份網箱養殖黃鱔的技術要點
- 黃鱔池如何疏通網眼且消除底臭?請看這里!
- 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二)
- 網箱養殖黃鱔的現狀及相應對策分析
- 泱盛生物技術總監趙宇江詳解網箱黃鱔養殖“十二式”
- 黃鱔泥鰍高產套養五大技術要點介紹
- 黃鱔和泥鰍的生態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