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三)
編輯: 時間:2018-06-22 瀏覽:
六【黃鱔養殖模式】
(二)水泥池養鱔
1.養殖場址的選擇:黃鱔生性喜溫、避風、畏光、怕驚、怕高溫,不適應溫度起大落,規模化養殖必須認真選擇養殖黃鱔的場址:
A.環境僻靜,冬暖夏涼;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通風、向陽,地勢平坦、開闊。
B.浮游動植物及昆蟲資源豐富。
C.建池坐北朝南,避免北風直吹池面。如果平原地區建池,北面盡量密植樹林。
D.土質:黃鱔養殖場最好建在粘質土壤(帶腐殖質)上,這樣建成的養殖池保水性能好,不必設置防水滲漏的設施。對滲水較快的土壤,修建養殖池時,池底要鋪墊厚的塑料布,上面墊20~30厘米厚的三合土。將三合土夯實后,上面墊些30~50厘米厚的淤泥。池壁四周要防滲漏。
E.水源水質和排灌條件:要求水源豐富,水質無污染、有機質含量低,水溫晝夜差異不大,排灌方便。大規模養殖,要求具備供排水系統。基建時,要開挖蓄水池,蓄水池為土地,也可利用魚池代替。
水源水質: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庫水、山泉、溪水、自來水等均可。水庫水溶氧豐富,有機質含量低,有害病菌和寄生蟲類少,是極佳的養殖用水。采用水庫表層1米以下左右的水層,該水層水溫恒定,基本無晝夜差。井水、地下水、自來水水質清新,雜質少,幾乎沒有有害病菌和寄生蟲,應在陽光下暴曬3~4天后再引入養殖池。河道水、湖泊水溶氧豐富,但含有較多的雜質和有機質,有一定的渾濁度,并含一定的病源,如果選作黃鱔養殖用水,應該建蓄水池,以便于對水體進行沉淀或必要的消毒。池塘水有機質和浮游生物濃度極大,盡量不選用。被農藥或其他化學物質污染的水,不能用于養殖黃鱔。
排灌條件:養殖池池水更換、排灌要方便,水位應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時不澇不淹,干旱時能及時供水。
F.動物性餌料繁殖場地:規模化人工養殖黃鱔,對動物性活餌料的需求量很大,除設置光燈誘引昆蟲,利用小魚、小蝦等天然餌料外,還應人工養殖一些黃鱔喜食的動物性餌料,如蚯蚓、黃粉蟲等,以彌補天然餌料之不足。
G.電力與交通:電力供應要有保障,交通運輸要便利。
H.其他:需要一定的保溫、降溫設施,高溫季節(7~9月)遮陽降溫,低溫季節(10月至翌年5月)覆蓋保溫。雖然黃鱔的皮膚具有輔助呼吸功能,但仍然需要增氧,以進一步改善水質,促進黃鱔生長,因而要求有增氧系統,如使用鼓風機,通過散氣管向池水充氣增氧。
2.養殖池的布局設計
規模化養殖黃鱔,必須具備多種規格的養殖池:
①產卵池:又叫種鱔池,用于飼養種鱔和供種鱔抱對、產卵。
一般為磚池、水泥池,大小5~10平方米。
②孵化池:孵化池是受精卵專用孵化池,也可用孵化網箱、孵化框、水缸和水盆等作為孵化工具。一般為磚池、水泥池,大小2~10平方米。
③育苗池:又叫幼鱔池、苗種培育池,供培育黃鱔幼苗用。可兼作產卵池、孵化池。一般為磚池、水泥池,大小3~10平方米。
④成黃鱔池:又叫商品黃鱔池,供黃鱔育成用。用于飼養商品黃鱔的鱔池,建議將其設計為每個10平方米或20平方米,將鱔池面積設計為整十的數字主要是為了準確計算池內的水量。為了方便管理,池子以長方形或橢圓形最好,池深50~70厘米,先在平地挖土30~50厘米,池壁用磚或塊石、水泥漿砌成,水泥抹面,地面以上高10~30厘米。
家庭養殖時,若產卵、孵化合用一池,為了保護幼鱔,可在池中建1~1.5平方米圓形幼鱔池,幼鱔池壁留2~4大小不等的窗孔、窗孔用鐵紗罩好,不讓成鱔入內,只讓幼鱔通行。
3.鱔池基本結構
①防逃設計:A將鱔池的四個內角修成弧形,可防止黃鱔在池角打堆而逃跑。黃鱔在沿池角往上跳時,身體會快速左右擺動,很容易借助池角兩邊的張力而跳的更高,從而逃竄出池。B池壁頂:要在池沿上砌探頭磚,使壁頂呈“T”字形或“7”字形,池壁宜光滑,既可防止黃鱔用尾巴鉤墻外逃,又可避免鼠蛇的侵入。池頂高出水面的高度不低于30厘米。
②進水口、排水口、溢水口:進水口要高于水面,排水口設在水底泥層上面,進、排水口在池中呈對角線安裝,口內分別安裝4~10厘米管徑的水管,在池底泥面下還要開一個涵洞,用于排干池水,在池壁最高水位線之上設一溢水管,供雨天水位上漲時自動溢水,防止鱔隨池水漫出而逃逸。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都要用細網目網罩住,以防進出水時黃鱔逃出。
③鱔池內壁的處理:鱔池池體建成后,應用水泥沙漿對鱔池的內壁進行重復涂抹,使鱔池內壁光滑。
④水泥池的脫堿處理:新建水泥池,千萬不能直接注水放養黃鱔,必須經過脫堿處理方可使用,否則可能“全軍覆沒”,注水進行脫堿處理的同時還應檢查鱔池是否漏水,以便及時修補。脫堿處理的方法有:
a.水浸法:將池內注滿水,浸泡1~2周,其間每2天換一次新水。
b.醋酸法:用10%的醋酸(食醋也可)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注滿水浸幾天。
經脫堿處理后的水泥池,使用前必須用水洗凈,換入新水5小時以上檢測pH值,若pH值在6~8即可。水泥池經脫堿處理后,是否適于飼養黃鱔,可在池內放入幾尾黃鱔,1天后,確無不良反應即可正式投入使用。
4.鱔苗的培育:培育黃鱔苗最好進行專池培育,易管理,成活率高。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面積3~10平方米為宜。池底除放些經消毒的絲瓜筋外,再放些磚頭、瓦塊、亂石等,供幼鱔棲息藏身。
①準備工作:
a.清理池塘:排干池水,檢查是否漏洞,暴曬4~5天。黃鱔苗放進池前10~15天,池中留積水5~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0.5克百安威或綠康露全池拋灑,第3天用解毒超爽解毒,然后抽干池中積水,再灌入新水20~30厘米。新水要過濾,以防野雜魚及其苗的混入。新水灌入后,放入酵素鈣肥和六抗培藻膏,培肥水質。2~3天后水色變綠色,透明度10~20厘米時,即可放入鱔苗進行培育。
b.挑選鱔苗:鱔苗必須無傷、無病、健壯、體表光滑,體色金黃色。鱔苗入池前,用一深約15cm的塑料盆盛裝3~5%食鹽溶液,將鱔放入浸泡消毒。若有鱔苗狂跳亂射,甚至跳出盆外,此多為傷鱔;沉于盆底不愛活動,用手容易抓到,此多為病鱔,應予淘汰。那些對食鹽水幾乎無反應,在盆中自由游動的鱔才可選用飼養。放養的鱔苗必須規格整齊,大小一致,否則會爭食和自相殘殺。
②放養鱔苗:放養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待鱔苗卵黃囊吸收完后2~3天放養。或鱔苗出膜后5~7天入池培育。放養密度,初期每平方米放3000尾左右;鱔苗體長4~5厘米時,每平方米1000~1500尾;鱔苗體長6~7厘米時,每平方米400~500尾;鱔苗體長大于7厘米時,每平方米放鱔苗100~200尾。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鱔苗培育一段時間后,應及時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操作要輕,用網將黃鱔捕起,集中于網箱中待篩選分池。如捕起的黃鱔體質較弱,應放回池中放養2~3天再捕起,按黃鱔規格分別放入不同池中分養。放養時,要使用同一規格的魚苗,規格相差較大的魚苗要在不同苗種池中分養,以防大苗吃小苗的現象發生,從而影響黃鱔苗的成活率。放苗時,可先在池中放一只網箱,將挑來的規格一致的黃鱔苗放入網箱暫養,喂l~2個蛋黃。然后在網箱上風頭輕輕放入魚苗,放入魚苗時勿將水弄混濁。暫養半天后,再將黃鱔苗放入池中。鱔苗下池時,孵化容器的水溫與鱔苗池水溫相差不宜超過3~5℃。如果溫差過大,應調節水溫,使接近鱔苗池水溫后再下池。
剛孵化出來的黃鱔苗吸收卵黃囊的營養,開始攝食時,主要以水中的輪蟲和水蚤為食。隨著黃鱔苗種的生長,黃鱔苗種除攝食浮游動物外,還吃少量植物性餌料如浮游植物、雜草嫩芽等。黃鱔具有偏食和夜間覓食習性,如改變其特殊習性,要進行人工馴化。
鱔苗開始攝食時,投喂輪蟲、絲蚯蚓、水蚤、枝角類等浮游動物。或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也可采用豆漿培育法,同池培育輪蟲、枝角類供黃鱔苗食用。以后用蚌肉、蚯蚓、各種動物血及下腳料與酶解多糖(1%)加工成糊狀均勻撒入池中培育。同時采用肥水培育法培育餌料生物。
鱔苗下池后15天后投喂粉末狀配合飼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餌量由少到多,投喂時間逐漸提前,直至能在上午10時、下午5時左右攝食并能攝食人工飼料為止,以改變黃鱔偏食和夜間覓食習性。上午投喂全天投喂量的70%,下午投喂30%。日投餌量占魚體重的2~5%。設立固定地點作黃鱔食場進行投喂,利于黃鱔定點吃食,便于觀察黃鱔吃食情況和清掃殘余餌料;投放的餌料必須是鮮活餌料。
投飼量過多過少對鱔苗生長都不利。過多,殘飼沉積,使水質惡化;過少,鱔苗食量不足,影響生長。因投喂量是按鱔苗的重量估計的,而鱔苗重量不易估計,所以,可根據攝食情況來判斷投飼量是否適當。一般來說,投喂的飼料以1~2小時內吃完為宜。現在,許多養殖者采用豆漿飼養法和肥水培育法飼養出膜后10天后的鱔苗:
a.豆漿飼養法:豆漿用水溫25~30℃浸泡6~7小時的黃豆磨成,一般0.5千克黃豆可磨7.5~9千克豆漿,0.5千克豆餅可磨5~6千克豆漿。磨漿時,要將黃豆和水同時加入,不能磨好后再加水沖稀,否則會產生沉淀。磨好的豆漿要及時投喂,投喂時拌酶解多糖(1%)或健長靈(1%)。黃鱔苗下塘后5~6小時開始投喂,每天2次,時間在上午8~10時,下午2~4時。投喂時,要全池潑灑,力求細而均勻,落水后呈霧狀。
b.肥水培育法:當培育池中餌料生物不足時,應及時用六抗培藻膏追施肥料,以培肥水質,為黃鱔苗提供足夠的餌料生物。一般隔1天施1次,連續施肥2~3次,以后視水質肥度施肥。
③日常管理:
a.水質調節:池水深保持10~20厘米,換水時,池水溫差不要超過5℃。 黃鱔苗下池后每7~10天全池潑灑1次新活菌王和六抗培藻膏,每15天全池拋灑1次六控底健康或底舒安。養殖過程中,視情況每10天左右加水1次,每次注水10~15厘米。加水時,要用密網片過濾,以防野雜魚及其他敵害進入池中,同時還要避免流水沖擊池底使水混濁。水肥和天氣干旱時,可適當多加水;水瘦和陰雨天氣時,應少加水或不加水。水質良好時,鱔苗在水底游動素食。水質變壞時,鱔苗游到水的中上層,這時應趕緊換水和調養水質和底質。水質良好而飼料不足時,鱔苗也會離開水底,但游動活潑,這同水質變壞的情形易區別。培肥水質時,以水色呈黃綠色為好。池中投放少量的鰍苗,密度每平方米為30~50尾,可以有效地清除殘食,起到控制水質肥瘦、防止幼鱔繞的作用。
b.防溫度過高或過低:在炎熱的酷暑季節,應注意遮蔭、降溫。可在池中種植一些遮蔭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或水浮蓮,或在池邊搭棚種藤蔓植物,并經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溫。冬季鱔種越冬時,要注意防寒、保暖。當水溫下降到10℃以下時,應將池水排干,但又要保持一定水分,并在上面覆蓋少量稻草或草包,使土溫保持0℃以上,以免鱔體凍傷或死亡,確保安全過冬。
c.防逃:黃鱔善逃。逃跑的主要途徑有:一是連續下雨,池水上漲,隨溢水外逃;二是排水孔攔魚設備損壞,從中潛逃;三是從池壁、池底裂縫中逃遁。因此要經常檢查水位、池底裂縫及排水孔的攔魚設備,及時修好池壁,堵塞黃鱔逃跑的途徑。
d.清除敵害,做好魚病防治工作:要及時清除雜草、殘餌,防止敵害生物如水蜈蚣等的繁殖、生長,同時要做好魚病防治工作,以提高鱔苗的成活率和鱔苗的質量。鱔苗易患水霉病,又叫膚霉病,病因是幼鱔相互咬傷或敵害生物的侵襲造成傷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一旦感染水霉病,體表生一層白毛狀物,病鱔表現為急躁不安,患處肌肉腐爛,食欲不振,最后逐漸瘦弱而死亡。每立方米水體用食鹽和小蘇打各400克,化水全池潑灑,連灑3天。
5.黃鱔的育成管理:剛出膜的黃鱔經當年培養越冬后,次年便進行育成飼養管理。
①鋪肥泥:脫堿處理后,在排干水的池底鋪上20~30厘米厚的肥泥,用腳踩實,肥泥用青草、植物秸桿、酵素鈣肥、黑金神、土壤混勻后漚制而成。
②移植水草:肥泥鋪好后,在池中種植水葫蘆、水花生、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供鱔池降溫和黃鱔隱藏棲息,然后注入15厘米左右清水。上述水生植物可從江河湖泊中直接移入,移入后為防帶入病蟲害,可先按每2~3立方米水用綠康露1毫升兌水10公斤全池潑灑,尤其是水草上更應遍灑,第二天用解毒超爽進行解毒(每2~3立方米水用解毒超爽1毫升兌水10公斤全池潑灑)。移入的水草要先予淘洗,不應帶入浮萍及其它污物。初春引入的水草由于剛剛蘇醒,長勢很弱,(解毒后)可在水草生長區潑灑健草養螺寶,促使水草快速生長,以滿足養鱔的需求。
③老鱔池的處理:老池再次使用前要進行消毒和解毒,消毒在鱔種放養前2周,消毒時池中保持淺淺的一層水,按每平方米200克生石灰或綠康露0.5毫升,注水溶化拌勻,然后全池潑灑,再用鐵耙把底泥耙一遍,第二天用解毒超爽解毒,3小時后用粉劑活菌王和藻健康(經浸泡1夜)全池潑灑,進行生物凈化,1包粉劑活菌王和半包藻健康可用500立方米水體,可有效消除底泥發黑發臭。
消毒→解毒→生物凈化1~2周后放鱔種。
④放養時間:最好是3月底至4月初,水溫達到15℃以上時放養。
⑤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投放體長10~15厘米的鱔種60~80條,有經驗的養殖戶可放100條。密養大小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A.鱔池面積較大(30~50平方米),底質較好,水深適中,排注水方便,密度可放大些;反之,密度應小些。
B.餌料和肥料數量充足,且質量好,密度可放大些;反之,密度要小些。
C.放養的規格小,數量應當增加;反之,要適當減少放養量。
D.要求出塘早、規格大的,應適當稀放;反之,可適當密放。
⑥鱔種消毒:鱔種入池前要消毒,用大盆或木桶注入清水,用3~4%的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水溫高,浸洗時間要短些。浸洗過程中要隨時觀察鱔種反應,發現鱔種有強烈不安或上浮等不正常反應時,要立即撈出。消毒后的鱔種要及時下池,如不能及時下池,需用清水沖洗1~2次后,再放淺水中暫養。浸泡后黃鱔體表的病蟲害會從鱔體上脫落到藥液中,因此,浸泡后的藥液切莫倒入養殖池。
⑦放養鱔種:鱔種下池前3~5天,為了測定清塘后藥物毒性是否消失,可以在每平方米水面先放5~10厘米的鱔魚l~2尾作試水魚。如果試水魚活動正常,證明清池后藥物毒性消失,可以按密度放養鱔種。如果在晴天的早晨試水魚不浮頭,或浮頭時間短,說明水質較瘦,要增加肥料投放量;若上午8、9點鐘還仍在浮頭,用手擊出掌聲,試水魚也不下沉,說明水質過肥,池水缺氧,要立即加水。若日出l小時左右,試水魚自然下沉,說明池水肥度較為適中。
黃鱔有大吃小的兇殘現象,放養鱔種時,切忌大小鱔魚混養,避免相互殘殺或吞食,宜按大小規格分池飼喂。為防止黃鱔互相纏繞,可在鱔池中混放0.5~1千克泥鰍。
⑧放養小雜魚、泥鰍、蟾蜍、田螺:蟾蜍是給黃鱔治病的良醫,每個池中放1-2兩只就可以了,否則上竄下鉆會攪得黃鱔不得安寧;田螺是清除黃鱔糞便的勤雜工,但每平方米不能超過0.25公斤,多了會跟黃鱔爭奪氧氣;泥鰍是增加氧氣的強將,但每平方米不能超過0.3公斤,而且要在黃鱔馴食成功后放養,否則,貪吃的泥鰍會吃掉黃鱔所有的口糧。小雜魚和田螺還是黃鱔的優質天然飼料。
⑨水質管理:
水質的調節是飼養管理上必須掌握的環節,要使池水經常保持充足的氧氣和豐富的浮游生物,保持黃鱔食欲旺盛,生長快,必須加強池水管理。
a.保持適當水位:水淺易導致水質惡化,引起黃鱔停食和患各種疾病。鱔池水深一般保持15~20厘米,高溫季節適當加深水位,但不可超過20厘米。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
b.水質養護:同時根據情況適當換水,4~5天應換水一次,盛夏時節最好2~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去1/4~1/2的水,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一致,溫差不要超過5℃。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天氣悶熱時,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說明水中缺氧。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灌注新水。每次換水或進水后及用解毒超爽解毒,然后用新活菌王和六抗培藻膏養護水質,
c.底質養護:每次喂食3~4小時后,要清除殘留餌料。特別是盛夏高溫時節,為防止殘餌發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還必須堅持每周向池中潑一次六控底健康,以養護水質和底質,調節水體酸堿平衡。養殖期間,每隔10~15天用百安威全池遍灑一次。飼料臺每隔7~10天用綠康露消毒一次,或每隔5~7天取出暴曬一次。
⑩溫度調節
夏天高溫季節,池內除放養水浮蓮、水葫蘆和浮萍類或者種植慈菇、安白等挺水植物外,面積占水面50%以上。還可在池邊種南瓜、絲瓜、扁豆等攀藤植物,并在池上搭架,以遮陽降溫。秋季應及時撤棚,增加光照升溫,延長攝食生長時間。入冬之后,要排盡池水,保持池土濕潤,并在池土上覆蓋一層6~8寸的稻草或其它雜草。
⑾日常管理
a.巡池:每天堅持早、中、晚3次正常巡池,注意觀測水質、水溫、池水深淺的變化。如遇到天氣反常或雨天,要不分晝夜巡池。黃鱔善于逃跑,特別是天氣突然發生變化、雨水猛漲時,黃鱔不僅鉆洞逃跑,還爬池壁逃跑。為防止黃鱔逃跑,應注意池壁要堅固,確保鱔池周圍、底部不漏水;排灌水口平時要堵塞,雨天應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柵是否牢固。
b.防止敵害:防止老鼠及蛇類侵入,池內不得放鵝、放鴨,以免吞食幼鱔。及時清理死亡和體質衰竭的黃鱔。
c.分養:隨著鱔魚的生長,要根據密度要求,將規格相當的鱔魚分養在不同的池中。
d.防病害:黃鱔生長期,要及時防治病蟲害。鱔病流行季節,結合全池潑灑藥物投喂藥餌。及時將病鱔撈出隔離治療,或深埋,或銷毀處理,不得隨意拋擲。發病池池水不得隨意用于它池。有的養殖戶,在池中經常放養一些蟾蜍(癩蛤蟆),由于蟾蜍身上的蟾酥有防治和治病作用,可減少發病。
⑿科學投喂:
成鱔養殖主要投喂蚯蚓、蝌蚪、小蛙、蠅蛆、小蝦、蠶蛹、螺蚌肉、蝌蚪、蟲蛾等,也可喂一些下雜魚漿或其它動物內臟等,并輔以麥麩、米飯、瓜果皮等。切忌投入發臭變質的任何餌料。投喂黃鱔餌料需“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a.定時:黃鱔對食料的選擇性嚴格,長期投喂一種食料后,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其食性。因而在改變投喂飼料品種時,須在前2~3天內不投餌,以使其因饑餓而不擇食,食用新的餌料。飼養初期,要在短期內抓緊做好飼養馴餌工作。黃鱔習慣晝伏夜出,初放養時給餌的時間,宜在每日下午4~5時,或在傍晚天黑以前供餌。以后逐日提前投喂,約10~15天馴餌,即可在每天上午9時或下午2時供餌,也可隔日供餌,以增加其食量。
b.定量:每日投餌量為鱔魚總體量的6~7%,精料宜少,粗料宜多。為了掌握投餌量,可分為三個階段投餌:4~5月份,黃鱔個體較小,每天吃食量可按鱔體重的2~3%投喂;6~8月份,每天投餌量為鱔體重的6~7%;9~10月份,每天投餌量為鱔體重的3~4%。原則上,鮮餌在1小時至2小時吃完為度,配合料在半小時至1小時吃完為度。水溫對黃鱔食量及其攝食活動影響很大,水溫15~30℃時,要勤喂,喂飽;15℃以下,攝食緩慢,減少喂量;10℃以下,32℃以上,停止喂食。
c.定點:投餌的地點要固定,除“活餌”外,“死餌”必須投在飼臺上。餌料臺可用木框、竹籮、蘆席、鋁制網線或尼龍密網布等制成,并將其固定在池中水面下3厘米處。
d.定質:投喂的飼料一定要新鮮。投餌后的第2天,應調換新鮮水,保持池內水質新鮮,溶氧量多。最近,一些黃鱔養殖戶直接利用鱔池的生態環境培育出活餌料,例如在池中直接養殖牛蛙、青蛙、蟾蜍繁殖出蝌蚪,作為鱔魚的活餌。也可在水中混養若干羅非魚、鯽魚、泥鰍等的親魚,使其自行繁殖產生魚苗,供黃鱔食用。也可在池中養殖田螺、螺螄、河蜆,使其自行繁殖,提供幼螺、幼蜆等活餌料。還可用誘蟲燈誘殺飛蟲入池,或用豬血引蒼蠅產卵生蛆作飼料。
⒀捕撈:
飼養黃鱔的起捕時間一般在10月~11月下旬水溫降到10~15℃時,此時黃鱔已基本停止攝食和生長,氣溫較低,黃鱔活動少,捕撈時不易受傷,也便于運輸。捕得的鱔魚都要立即用水沖洗干凈,再暫養在淺水容器內(如大木盆、木桶、缸、水泥池等),一天換2~3次水,待黃鱔體內食物排出,即可起運銷售。
上一篇:初次養殖黃鱔的朋友要把好底質關和水質關 下一篇:水稻田里養殖黃鱔的技術要點介紹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 野生黃鱔多少錢一斤?
- 黃鱔每畝產多少斤?黃鱔如何提高產量?
- 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 黃鱔養殖安全越冬方法
- 黃鱔最喜歡吃什么食物?
- 養殖一畝黃鱔多少利潤?
- 大棚黃鱔養殖技術
- 有機黃鱔性逆轉及環境因子的影響
- 黃鱔養殖常見病航尾吸蟲病處理方法
- 黃鱔變性過程詳解
- 黃鱔養殖成功關鍵季——放苗和白露前后
- 網箱養殖黃鱔常見病棘頭蟲病治療一例
- 黃鱔養殖疾病防治要把好三關
- 五月份網箱養殖黃鱔的技術要點
- 黃鱔池如何疏通網眼且消除底臭?請看這里!
- 黃鱔健康高效養殖全程操作指南(二)
- 網箱養殖黃鱔的現狀及相應對策分析
- 泱盛生物技術總監趙宇江詳解網箱黃鱔養殖“十二式”
- 黃鱔泥鰍高產套養五大技術要點介紹
- 黃鱔和泥鰍的生態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