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鱔放苗初期管理要點
(減少應激、開口訓食、改底等)
一、苗種選擇是關鍵
1、品種選擇
a.深黃大斑鱔。該黃鱔體形細長,呈圓形,身體勻稱,顏色深黃,全身分布著不規格的褐黑色大斑點。深黃大斑黃鱔對環境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每公斤生產成鱔的增肉倍數高達5~6倍。個體大,飼養1年可達300克,肉質細嫩品質好,為上等養殖好苗。
b.金黃色小斑鱔。該黃鱔體型細長較勻稱,身體顏色淺金黃色,全身分布著不規格的細密黑褐色小斑點。該鱔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生長速度較快,但比深黃色大斑鱔要慢,每公斤生產成鱔的增肉倍數是3~4倍,金黃色小斑鱔肉質較好,為中等好苗。
c.灰色泥鱔、雜色鱔。每公斤生產成鱔的增肉倍數為1~2倍,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抗逆性不強,生長速度較慢,養殖效益差,一般不宜作人工養殖品種。
2、種苗來源
(1)市場上購買鱔種,必需嚴格挑選,要弄清鱔種來源,電擊鱔、鉤釣鱔、鱔夾子的鱔一般不能養殖,放種后成活率極低。因此,應選擇籠捕或鰍捕來的鱔種,損傷少,放種后成活率高。購買用于養殖的苗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親自到捕鱔戶中挑選,不宜收購經過多道販賣轉手的鱔苗,這樣的鱔苗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2)在無法保證來源的情況下,請注意以下挑選標準:
一是無病,鱔體表有明顯紅色帶血塊狀腐爛病灶,為腐皮病;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為水霉病;頭大體細,甚至呈僵硬狀卷曲、顫抖,為體內寄生蟲病;肛門紅腫發炎突出,為腸炎病;用手適當力度捏住黃鱔頸部,最終有出血癥狀為感冒病。凡帶有這類疾病的鱔,挑選時應予剔除;
二是無傷,以口中常伴有針眼、頭部皮膚擦傷、腹部皮膚磨傷、身體有針叉眼等常見。腹部磨傷,如果腹部不朝上較難發現,應注意檢查;
三是體質。健康黃鱔,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和那些“浮頭”、肚皮朝上的屬不健康個體,應予剔除。
3、苗種規格
鱔苗大小規格要適宜。因為黃鱔養殖時間一般為4~6個月,增重倍數為2~4倍,年底銷售時只有規格在100克以上的個體才能賣到較好的價錢。所以,按照每年6月分左右下苗,放養的苗種按照每斤25~35條為最易。放養密度按照每平米1~2公斤鱔苗為宜。
二、減少應激損失、提高成活率
1、掌握下苗時間
正確掌握鱔種進箱季節是預防黃鱔“應激”性疾病的最佳方法。根據我們的試驗,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這一階段鱔種通過了自然肥育,恢復了越冬期間的體質,苗種普遍比較健壯,而且天氣變化不大,水溫相對穩定,都在25℃以上,苗種進箱時也不會引起“應激”反應。
合理選擇鱔進箱時間是預防黃鱔“應激”性疾病的又一絕招。我們在試驗中,通過觀察天氣變化情況,選擇連續2d以上晴天并保證鱔種進箱后有5d晴好天氣的時間進箱,下箱的時間最后選在凌晨2點到7點之間,效果十分明顯。
2、合理用藥
鱔魚下箱后進入一個新環境,為適應新環境的變化,身體將分泌大量粘液增強自身的保護層,免受細菌感染,“抗激靈”和“鱔魚金維”可以很好的為鱔魚提供合成粘液所需要的主要物質來源,所以在黃鱔下箱前一定要用“抗激靈”和“鱔魚金維”進行泡苗,且下苗后要連續3天網箱內潑灑抗激靈。通過對放苗前用“抗激靈”或“鱔魚金維”泡苗和不用“抗激靈”或“鱔魚金維”泡苗兩種情況進行對比,使用了“抗激靈”或“鱔魚金維”泡苗的網箱的開口率,成活率明顯高于沒有泡苗的。
注意:盡量避免使用消毒劑泡苗,經過長時間運輸,鱔魚體質變得較差,所有消毒劑對鱔魚都有一定的刺激性作用,建議不要使用消毒劑泡苗,前兩年,在養殖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出現過不少消毒劑刺激鱔魚大量死亡的案例。
適時消毒。下苗后5~7天就要適當安排一次整個池塘、網箱內的消毒工作,鱔魚控制鱔魚網箱內的有害菌數量,減少細菌性疾病的感染源頭。網箱內可使用“菌毒必克”或“超碘”進行消毒,網箱外配合使用“菌毒必克”或“聯合立克”進行徹底消毒。
三、訓食提高開口率,效益的基本保障
黃鱔養殖,引種后,訓食是最關鍵的一關,完事開頭難,黃鱔開口訓食訓得好,開口率高,成活率高,后期管理工作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增產、創收打下良好基礎。如果處理不好,開口率低,損苗多,可謂損失慘重啊,所以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訓食:
用于開口誘食的鮮活餌料有:鮮活蚌肉、蚯蚓、紅蟲(水蚯蚓)、鮮活魚;配套選擇通過國家GMP驗收的專用保健品有:“鱔魚誘食促長劑”、“鱔魚金維”、“肝膽泰樂”。
訓食方法:鱔種下箱后一般前兩天不投喂餌料,使其腹中的食料消化排泄而成空腹。黃鱔處于饑餓伏態,就可以在第三天傍晚7點以后進行引食,將活蚌肉、蚯蚓、鮮魚等磨成漿,拌上“鱔魚誘食促長劑”和“鱔魚金維”開始訓食,投飼量第一次可以按照鱔種總體重的1%~1.5%,第2天早上清箱的時候檢查,如果全部吃光投喂量可增加到1.5%~2%,如果當天的飼料吃不完,第2天早上將殘餌撈出,保持第一天的投喂量或稍微減少一點,繼續訓食,一般從下箱后第8天的時候可以開始加入人工飼料,加入的量按循序漸進的方法,每天逐漸增加,一般兩周左右的時候可以將飼料與魚的比例加到1:2的標準,并適當保持一段時間。
餌料投喂要按照“四定”、“四看”的原則:
①“四定”:四定為定時、定量、定質、定位:
定時:一般每天的投喂時間定為傍晚6~7點左右,根據具體天氣情況可做適當調整。
定量:日投量保持定量,一般鮮活飼料與飼料的配比前期可控制在2:1左右,逐漸可加至1:1,具體還要根據“四看”而定。
定質:飼料要新鮮,最好是鮮活料,黃鱔很貪食,往往一次會吃得很多,或將大塊飼料吞人腹中,造成消化不良,幾天不攝食,嚴重的還會脹死。因此,要將飼料和鮮活餌料拌均勻,也可以將飼料泡軟一些再進行投喂。養殖過程中盡量不要更換飼料的品牌,不同廠家生產的飼料從原料到制作工藝都有很大不同,更換飼料品牌易導致黃鱔應激性厭食或不吃食的情況。
定位:飼料投放點(即食臺)應固定,投飼點盡可能放在網箱中央,在形成一定習慣后,盡量不要變動食臺的位置。
②“四看”:四看為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食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水質、實際的吃食情況合理安排管理方案,做到鱔魚養殖少發病、不發病,提高鱔魚單位網箱產量,提高效益。
來源:水世紀華中團隊
作者:翁建江
微信號:北京水世紀(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