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洲1袁冬芹1于兆云1劉興良2
(1江蘇省豐縣農業委員會水產站,江蘇豐縣221700;2豐縣興漁水產養殖合作社)
黃鱔因其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素有“小暑黃鱔勝人參”的美譽,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2010年,江蘇省豐縣大力發展高效特色漁業,依托大沙河水庫獨特的天然水資源優勢,開展了池塘網箱養殖黃鱔技術試驗。經1個養殖周期,在0.53hm2左右池塘內96只網箱中共收獲鱔魚1613kg,平均產量2.7kg/m2,養殖純利潤達37.6元/m2,折合池塘養殖效益52440元/hm2,經濟效益可觀。現將其技術試驗過程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池塘條件及水體環境
試驗池塘位于豐縣大沙河水庫西側草廟閘段,總體呈東西走向,長寬比約為3∶2,共2個塘口,每個池塘面積0.27hm2,水深1.5~1.8m,水位基本穩定,水源充足,緊靠大沙河水庫,水質優良,天然餌料豐富,周圍無工農業污染源。經省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揚州中心采樣監測,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NY5051—2001)》,且遠離交通要道,環境幽靜、無噪音,是黃鱔養殖的理想場所。
1.2網箱設置及相關配套
試驗網箱材質選用聚乙烯無節網片,網眼大小為20~36目,將其拼接成長方體狀敞口式網箱,規格為3m×2m×2m,四周由木樁固定,上端用鋼絲拉緊,網箱出水30~1000px,使箱體略靠池底,目的是為黃鱔生長棲息創造更加仿生態的養殖環境。每個試驗池塘設置3排、48只網箱(圖1),共放置網箱96只,依次編號為1~96號。為方便投餌和日常管理,每個箱子放置投餌臺1個,固定在水面以下約250px處。放養前15d,用生石灰450kg/hm2,對池塘和箱體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待藥性消失后,在箱內開始投放水花生,面積控制在網箱面積的80%~90%。一方面,為黃鱔提供遮蔭和棲息場所,另一方面,還可凈化養殖水質,增加水體的溶氧含量。
1.3鱔種放養與日常管理
(1)鱔種的來源與放養。在人工繁殖鱔種尚無批量供應的情況下,試驗所需的苗種主要收自微山湖附近水域,經過精心挑選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活動敏捷、體色呈黃色或青黃色、帶有大斑點的野生鱔種(灰色鱔生長速度慢不宜做鱔種),采用帶水運輸,運輸距離較短,避免高溫天氣運輸。試驗苗種放養時間為6月16—20日,每箱投放鱔種6kg(約1kg/m2),平均規格為29.6g/尾。入箱之前首先用20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鱔種15min,并挑除病、傷的鱔苗。根據鱔魚的生物學特征,分成3個試驗組分別飼養,即625px以下(第I組)、25~875px(第II組)、875px以上(第III組),使同一網箱的放養規格盡量保持一致。
(2)餌料的選擇與投喂。黃鱔入箱后3d內不投放任何餌料,使其處于饑餓狀態,第4日傍晚開始少量投喂事先培養好的紅蚯蚓,投喂量約為鱔魚體重的1.5%。馴食1周后,逐漸改成投喂絞碎的鮮活小雜魚、螺絲肉等,并不斷增加人工飼料的投喂比例。試驗所投喂的系列顆粒飼料均來源于同一品牌(天邦)的正規廠家,保證了餌料的新鮮、無公害要求,不僅讓鱔魚能夠吃足,而且要吃好、吃習慣。根據攝食情況、水質狀況、季節及天氣變化等,適時增加投喂次數和投喂量,尤其在7、8、9月鱔魚的生長旺盛期,采取日投喂2次,分早晨、傍晚各1次,日投喂量相應提高至鱔魚體重的3%~6%,傍晚投喂量宜多一些,約占日投飼量的2/3。
(3)日常管理。在黃鱔養殖過程中,每天堅持早、晚各巡箱1次,查看其吃食情況,清理腐爛的水草、殘餌等有害物質;做到每10d刷洗1次網衣,以避免造成水體污染。根據天氣和水質情況,及時加注新水,每15d左右換水1次,但換水量不宜過大,控制在池水的10%以內,避免黃鱔因水溫變化而產生不必要的應激反應。在夏季高溫天氣,每15d左右向塘內施用活水素1次,每次用量為0.30~0.45g/m3,保持箱內水質“肥、活、嫩、爽”,為鱔魚生長棲息創造良好的水體環境。另外,每20d左右要割除1次長出箱外的水花生,其目的是防止鱔魚的攀爬外逃。
1.4鱔病防治
重點加強疾病預防環節。鱔種入箱后每15d施用10%聚維酮碘溶液對水體進行消毒1次,注意施用時間應與活水素錯開;在馴食時加入誘食劑,即每1kg飼料參合電解多維2g,堅持每15d投喂1次,增強黃鱔免疫力。待吃食情況正常后,用阿苯達唑粉內服,大約每30d驅蟲1次。每次驅蟲后緊接著將魚肝寶和諾氟沙星混入飼料連服3~5d。通過一系列的預防措施,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基本控制了鱔魚各種病害的暴發。
2結果與分析
經過近5個月的精心飼養,10月底至11月初的捕撈測產顯示,96只網箱共產鱔魚1613kg,平均產量2.7kg/m2,平均規格為98g/尾,成活率約78.9%。塘口平均收購價為50元/kg,實現總銷售收入80650元,扣除前期苗種投入26000元、塘租6400元、餌料投入18086元、網箱每年(以5年使用期計算)3500元、漁藥1200元、水電費及其他1000元,合計總成本56186元,養殖總收益24464元,平均獲純利潤37.6元/m2;加上池塘套養鰱、鳙的收益6562.5元/hm2,折合經濟效益52440元/hm2。
3結論與討論
從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池塘網箱養殖黃鱔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等特點,總體經濟效益較為可觀,是一項適宜在豐縣及周邊地區進一步推廣的高效漁業新模式。
除此之外,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還應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要求池塘水質優良,注排水便利,周圍無工農業污染源;網箱設置密度不宜過高,最好控制在池塘水面的10%~20%之間,便于網箱內外水體的交換,可有效降低養殖中的病害風險。
(2)提高苗種成活率是池塘網箱養鱔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購買時要了解鱔種的來源,要求為籠捕,凡釣捕、電捕、藥捕及肛門泛紅色且患有腸炎病的鱔種不應收購。其次,在人工養殖情況下,黃鱔的馴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可直接影響養殖前期的成活率。整個馴食過程大約需要1個月,要有足夠的耐心,逐步完成其食性的轉換,使之形成條件反射。
(3)試驗發現,苗種放養規格要適中,以不低于25g/尾為宜,若放養規格過小,則當年難以達到上市規格,價位低,獲利少。此外,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黃鱔越冬成活率較低,在現有養殖設施條件下,尚不宜進行越冬養殖。因此,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提高鱔種的放養規格。由于目前黃鱔的人工繁殖手段還不成熟,苗種來源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制約其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