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鱔種的來源 鱔種的來源渠道大致在三個:一是人工繁殖培育鱔種;二是市場收購;三是組織人力捕撈天然鱔種。人工繁殖目前尚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未完全解決。有人在野外收采黃鱔受精卵,然后人工孵化成苗,解決部分鱔種供應問題。但對從事一定規模的黃鱔養殖時,應從多方面,多渠道解決鱔種來源。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是以市場收購天然捕撈的鱔種和組織力量捕撈天然鱔為主。從發展的角度看,具有一定規模的養鱔單位應從事黃鱔人工繁殖,自行培育鱔種,形成繁殖、培育、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
2.鱔種質量的識別
(1)不同品系的鱔種 迄今為止的科學研究表明,黃鱔是合鰓科中惟一的一個物種。然而,群眾在實踐中發現有不同膚色、不同斑點、不同生長速度的黃鱔,如體色較黃、個體較大、全身分布著不規則褐黑色大斑點的鱔,為深黃大斑鱔,群眾稱其為“黃斑鱔”。這種鱔攝食強度大,性格較為兇猛,生長速度快,增肉培數可達1:5~6。有一種鱔,體色青灰、斑紋細密、個體較小,生長速度也較慢,群眾稱之為“青鱔”、“麻鱔”或“青斑鱔”。還有一種體色和斑點介于青、黃鱔之間,尤其是背部顏色偏青(黃斑鱔背部黃色),群眾稱為 “青黃斑鱔”,它的生長速度比所謂的“青鱔”要快,處于黃斑鱔與青斑鱔之間。還有一種紅色鱔,也稱“火鱔”,生長較慢。這些不同膚色、不同斑點、不同生長速度的鱔究竟是不同種,還是不同亞種,筆者認為有待研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是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通過世代交替而逐步形成的,那么,很可能是同一個物種中存在著不同品系個體。在人工養殖中,應選取生長快速的黃斑鱔和青黃斑鱔為主。
(2)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鱔種 由于目前人工繁殖鱔苗的技術尚存在較大難度,仍以收購捕撈天然鱔種為主進行人工養殖。那么,捕撈鱔種的方法有電捕、藥捕、釣捕、籠捕和徒手抓捕等多種形式。人工養殖的鱔種要求是籠捕、手抓等方法捕撈的鱔種,這種鱔種受傷的可能性小,不像釣捕的鱔種咽喉或口部受到鐵鉤等釣具的損傷;藥捕和電捕的鱔種表現為體色發灰發紅、腹部有很多小紅點(出血點),同時規格混雜,大小不一,這是掃蕩性捕殺的結果。
收捕鱔種時,應將鱔放在一個中型水盆中,健康的鱔種表現為游動快,用手抓時掙扎厲害,體表無傷無病;若水盆面積較小,盆中鱔密度大時,健康鱔很快將頭部豎起,而體弱鱔或傷鱔、病鱔在水盆中反應遲緩,頭部豎起也緩慢也力,或根本豎不起頭部。
另有一種鱔種頭大、頸細、體瘦,表現渾身無力狀,這可能是體內患病鱔。還有一些鱔表現為尾部發白或肛門上方有塊狀潰瘍,或身體有白毛(水霉菌),體表黏液很少或根本無黏液,這也是患病鱔。對此在選擇時要堅決剔除之。
此外,有一些不法商販在部分不明真象的非專業報刊上刊登出售“特大鱔種”及“轉基因鱔種”等非法廣告,欺騙性相當大。“轉基因黃鱔”是美國圣·約翰大學基因研究所的科學家將鰻鱺的基因與黃鱔的基因進行組合培育出的基因產品,目前在美國尚未投放市場,在我國更沒有這種基因產品上市;所謂“特大黃鱔”是不法商販將熱帶黃鱔或本地黃鱔無中生有的冠名,以從中牟取暴利,引種者千萬不能輕信這些廣告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