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氣溫可高達35~42℃,夏天陽光的曝曬很容易將池水水溫升高到28℃以上,甚至可達38℃以上,水溫高,黃鱔吃食旺盛,排泄物較多,水質易惡化,含氧量也由止而降低。如果不抓好夏季管理工作,高溫天氣對黃鱔的正常生命活動構成威脅,黃鱔會因環境不良引起死亡。因此夏季養殖黃鱔時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防逃管理
夏天的雷雨特別多,時常要注意池子的排水系統是否堵塞、防逃網是否完好。池埂高度是否夠高,如果不夠高,須加筑池埂,以免黃鱔躍埂或用尾部向上鉤住池口逃跑。當然在建池時就要做好防逃設施,池子的上口要做成“廠”字形,池子四角最好砌成弧形,以免黃鱔沿池直角成s形竄出逃走,造成嚴重的損失。
2、防暑降溫
夏季氣候炎熱,水溫特別高,如果不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必將引起黃鱔的中暑死亡。有條件者夏季專設蔭棚降溫或在室內養殖效果較好。養殖者可根據自身條件靈活選擇降溫措施以達到養殖最佳效果。
(1)蔭棚降溫
即在成鱔池的正上方人工搭設蔭棚,以遮擋午間烈日直射。蔭棚的搭設可以借助池邊植物(如扁豆、絲瓜等)的藤蔓或直接用遮陽網與稻草簾等覆蓋物構成。必須注意的是,覆蓋物不宜過密,這樣既起到遮陽的作用,又可保證池水有一定的光照。
(2)水生植物輔助降溫
這種方法多與蔭棚降溫接合使用,具體方法是,在成鱔池水面上投放適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借助植物體遮陽,注意池中水草保持2/3面積。
(3)換水調溫
上述方法水溫仍超過28℃時,必須加注新水,最好選擇地下水或深水降溫,但溫差不得超過3℃,夏季把池水位加至25~30厘米,具體方法有兩種:
①采取更換池內表層水來平衡池水溫度,通過換水,使池水表層溫度恒定在28℃以下,池底水溫一般低于池水表層溫度,這樣可以保證黃鱔出水呼吸、攝食而不致于被高溫傷害。
②有條件的養殖戶可采取終日微流水的方法,這種方法降溫則效果會更好。控制水溫是預防黃鱔夏季中暑的最佳辦法。
3、水質調節
黃鱔喜淺水生活,夏天池水也不宜過深,鱔池水質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淡褐色或嫩綠色為好,透明度為25厘米左右,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由于鱔池較淺,一般不要施用有機肥料,以免敗壞水質。黃鱔在夏季吃食量增大、排泄物增多,殘餌和糞便最易使池水變質、惡化,引起黃鱔停食和患各種疾病,因此,夏季要勤換水。一般情況下可2天換水1次,若水質過差,最好1天1次或1天2次。如果水質良好,黃鱔吃食就會正常,吃食時還會發出“吱吱”聲。
4、科學投喂
黃鱔以投喂蚯蚓、蠅蛆、螺螄、河蚌肉等鮮活飼料為佳。同時,兼投部分植物性食物,如麩皮和瓜果皮之類。盛夏投喂,一般以傍晚為宜,也可略微推遲。投喂時:一是保持餌料的清潔衛生,特別是動物性餌料一定要新鮮,切忌投喂變質飼料;二要掌握好投餌量,每日投喂標準以當日黃鱔吃完為宜,一般投喂量為在池鱔體重的 6%~8%,如遇惡劣天氣,黃鱔攝食量減少,應及時撈除剩余餌料,以防剩餌料腐爛污染水質。
5、防止缺氧
水中的含氧量是跟水溫成反比的,水溫越高,含氧量越低,所以夏季池水中常處于低氧狀態。黃鱔雖然耐低氧,但過于缺氧時也會引起浮頭,影響生長和發育,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防止缺氧的辦法有:一是注入新鮮而又清潔的冷水,但須注意的是不能在傍晚注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層提前對流而引起黃鱔浮頭;二是在鱔池中混養一定量的泥鰍;三是在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如何發現浮頭要及時處理,這樣才能確保黃鱔安全地度過夏天。
6、病害防治
(1)發燒病
由于黃鱔放養量大,鱔體表面分泌的黏液聚積發酵,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黃鱔焦躁不安,彼此纏繞擁擠,體溫急劇上升,鱔體發燒而死。防治方法:降低黃鱔密度,發病后立即更換新水。
(2)昏迷病
此病在炎熱季節發病較多。防治方法:先遮陽降溫,再將新鮮蚌肉切碎,撒入池內,具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