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適宜作為廣大農村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的優選養殖對象。但在養殖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致使許多養殖者,特別是初養者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下面簡單談談初養黃鱔應該的建池關和環境關。
1、建池關
黃鱔生性喜溫、避風、畏光、怕驚、怕高溫,故建池處要求向陽、避北風、水源方便,另外池周要留有種植長青樹和藤蔓類植物的空間。科學地建好鱔池是黃鱔養殖的基礎,一般選用水泥、磚面結構,建成半地下式,大小以6~20平方米為宜,底面以混凝土鋪設為好,池深1~1.5米左右。為防止黃鱔逃逸,池角一般砌成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高出水面30~40厘米,排水口安裝在泥層線下,以能把池水全部排出,溢水口一般設在高于泥面20 厘米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并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后,還應對水泥池采取脫堿措施,以避免水體中的溶氧減少,酸堿度上升,使養殖的黃鱔受害,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體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千克,或酸性磷酸鈉20克,浸泡2日后用清水沖洗,然后即可開始進行下一步工作。
2、環境關
由于黃鱔喜歡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鱔池應該有水有陸。這一問題通常用設泥埂來解決。泥埂上窄下寬,底寬40厘米,高度也以40厘米左右為宜。各相鄰泥埂之間為相通的泥溝,溝面寬與深都在30厘米左右,注意堆設泥埂時應刮盡底面的軟泥。然后便可在泥埂上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稻、荸薺之類的經濟作物,若有適宜的中草藥植物種植更佳。另外,為遮擋日曬,池頂植被可根據鱔池的大小種2~3株葡萄,藤蔓布局以西邊密東邊略疏為宜。也可種植絲瓜、葫蘆等其他藤蔓類來控制光照,特別是遮擋夏天的西曬。這樣,便為黃鱔生活創造了一個比較適宜和穩定的小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