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養殖戶發現,冬天養殖黃鱔的時候,規格小的黃鱔會陸續發病,還造成了一些死亡,而且發病率高達20%左右。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養殖戶經過觀察發現,原來引起黃鱔生病的罪魁禍首是養殖池里的水草。氣溫下降以后,黃鱔池里的水草會受到冬天霜凍的影響而被凍死。水草是黃鱔棲居的場所,水草被凍死之后,腐爛的根須把池里的水質污染了,而黃鱔冬眠期間不能隨便換水,否則會影響黃鱔的冬眠和生長。那些春節上市的大黃鱔由于暫養的時間短而逃過一劫,而小黃鱔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它們相繼出現了中毒的現象,沒過多久就陸續的死亡。
怎樣讓這些水草不被凍死呢?養殖戶想到了種蔬菜時蓋的地膜。為了避免水草被霜凍凍死,養殖戶用白色的塑料膜把水池蓋起來,這樣既可以保證水草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時也保證了水溫。
蓋上塑料膜,黃鱔池里的水溫可以保持在10℃上下,這樣水草就不會被凍死,從而也保證了黃鱔的安全越冬。
在黃鱔越冬的過程中,對黃鱔養殖池的水位也需要增高,需要提高水位5厘米左右,如果正常水位是25厘米,那么冬季需要提升到30厘米左右。這樣做是為了通過增加水量來保持水溫的穩定性。水的比熱要比空氣要大,它能多吸收熱量,對水體溫度的保持起到有效的作用,這樣也進一步加強了黃鱔的安全越冬。在越冬前一個星期必須要換一次水,否則黃鱔越冬時會因為水污染而中毒,而且換水必須選擇晴朗的天氣,否則很容易因為溫度低,導致黃鱔感冒。
